三月春风暖,雷锋精神传。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钢轨为纸、以汗水为墨,在奔腾的列车与绵延的铁路网中,书写着新时代的雷锋故事。他们用坚守诠释奉献,以创新突破桎梏,凭服务温暖人心——这就是中国铁路人,一群在新时代赓续雷锋精神的奋斗者。
安全之责:在钢轨上镌刻“螺丝钉精神”;雷锋曾说:“螺丝钉虽小,其作用不可估量。”铁路安全,正是由无数颗这样的“螺丝钉”共同铸就。从青藏高原的冻土监测到川藏铁路的科技攻关,从高铁轨道毫米级的检测到隧道衬砌状态的实时监控,铁路人以近乎苛刻的标准守护着每一寸钢轨。2024年,全国铁路高峰日旅客发送量达2144.8万人次,每一趟列车的平安抵达,背后都是数万名职工对安全底线的坚守。正如铁科院科研人员扎根高原、攻克技术难题的身影,他们用行动证明:安全不是口号,而是刻在骨子里的责任与担当。
创新之力:以科技突破诠释“锐意进缺;“锐意进娶自强不息”是雷锋精神的时代注解。中国铁路的腾飞史,正是一部创新驱动的奋斗史。CR450动车组冲刺时速450公里,京张高铁实现全球首次时速350公里自动驾驶,智能铁路技术融合5G、北斗、人工智能……这些“硬核”成果的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夜以继日的攻坚。正如铁科院首席研究员张格明所言:“为川藏铁路建设提供科技支撑,是我们的‘国之大者’。” 技术突破的背后,是铁路人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使命的赤诚,更是对“敢为人先”的雷锋精神的生动演绎。
服务之心:用温情铺就“人民铁路为人民”;“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铁路的服务网络,正是这句箴言的最佳注脚。从“慢火车”穿行山区、托举乡村振兴,到12306系统升级为全球最大实时交易平台;从“高铁急送”实现门到门速达,到中欧班列搭建亚欧贸易桥梁——铁路服务的边界不断拓展,但初心始终如一。2025年,铁路更提出“构建以铁路为骨干的综合交通体系”,通过“四网融合”让城市群血脉畅通,以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助力经济循环。这些举措,让“人民铁路”的温情跨越地域、惠及民生。
时代之问:雷锋精神与铁路使命的同频共振;今日之中国铁路,早已超越单纯的交通工具角色,成为国家战略的“先行官”。从“交通强国”到“一带一路”,从“双碳目标”到“乡村振兴”,铁路人既是参与者,更是推动者。2025年,全国铁路力争完成5900亿元基建投资,投产新线2600公里,这不仅是一组数字,更是一份承诺:用钢铁动脉支撑经济腾飞,以绿色转型引领可持续发展。这种“服务大局、敢挑重担”的使命感,正是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的升华。
钢轨绵延处,精神永流传;六十余载春秋,雷锋精神从未褪色;万里铁道线上,奋斗足迹始终铿锵。从“绿皮车”到“复兴号”,从“追赶者”到“领跑者”,中国铁路的每一次跨越,都是对雷锋精神的时代诠释。站在2025年的新起点,我们坚信:当“奉献、创新、服务”的精神内核与铁路高质量发展的脉搏同频,中国铁路必将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谱写出更加壮丽的篇章。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