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科技”与“春运”相遇,“互联网+铁路”会为归乡之路的旅客带来怎么样奇妙的全新体验?据中青在线1月15日报道,记者在广州体验了“刷脸”进站、机器人问询、“春运日历”等“科技范”产品时,如同享受科技盛宴。
2016年11月17日,由国家交通运输部主办的、以“智慧交通,让出行更便捷”为主题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出行”论坛意味着如今我们已经正式迈入“互联网+铁路”的“工业革命”时期。不管是把“刷脸”进站运用在验票环节,省去了旅客排队进站的拥挤和大量时间;还是推出的智能机器人“小璐”,可以语音回答旅客有关列车时刻、购票信息、地点指引等问询,既有趣又方便旅客询问相关信息;抑或是每天推出一款的“春运日历”,不但可实时查询特定车站的列车正晚点、加开、候乘及余票信息,还可以点击获取许多春运资讯,堪称口袋里的“火车站”等等,从“互联网+铁路”在春运中发挥的作用,已经能看出它将深度参与我们未来铁路出行的生活中。
“互联网+”成为铁路发展的一种新模式,不仅仅在于它能为旅客的出行提供便利,改变旅客的出行习惯,更在于它背后的观念变革,指引着铁路行业的发展信息化进程。一方面“万物互联”的特性,让旅客只需拥有一部手机,就可随时掌握最新铁路资讯,为出行提供便利;另一方面,“物皆有灵”的品质,不仅仅让出行更加智能化、智慧化,还将深刻影响人们的出行方式,塑造旅客不一样的出行体验。某种意义上,铁路只要能在春运期间运用“新武器”下好这步“先手棋”,就能让旅客在一定程度上通过铁路出行变成一种享受,成为一种不可多得的选择。
在这样一嘲可预见”的变革中,对于铁路行业来讲,仍需要有乘“云”而上的自觉。客观地说,这些年来,铁路部门在互联网的运用上已有许多尝试,比如电话订票、网络售票,利用12306网站、铁路官方网站、微信、微博等查询铁路最新信息,等等,也给旅客带来不少便利。然而,仍有一些梗阻存在,一些痛点未被抚平,比如,抢票软件的出现,在春运期间趁火打劫,并借此扰乱秩序、影响公平甚至哄抬价格。可以说,让铁路对互联网的运用“活”起来,道阻且长。
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今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于铁路部门来说,善用“互联网+”的发展模式,才能在新时期更好的满足广大人们群众的需求,与其等着旅客拿着“问题清单”找上门,为何不领着“解决方案”沉下去?通过对互联网上旅客数据的分析,铁路也能够提前做好准备工作,统筹安排运力,适时推出能迎合旅客喜好的创新服务,从而真正实现铁路的安全出行、方便出行和温馨出行。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