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运,今年至少有58家网络平台推出了抢票软件。这些平台一般宣称平均收费30元左右就可以达到70%~80%甚至更高的成功购票概率,甚至有平台推出了“抢票险”。(《南方都市报》1月3日)

老话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从2016年12月15日能买到春运首日的火车票开始,春运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就拉开了序幕,这既是关系到全国亿万人民的生活,又是春节前后的热门话题,也是社会各界关心的热点问题。即便现在铁路部门充分发挥“四纵四横”高铁成网及3200多公里新线运力优势,增加临时列车,有效缓解春运压力,但面对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3.56亿人次,同比增加3156万人次,增长9.7%的庞大数字时,“一票难求”也是不可避免的问题。网上有人提出四大抢票攻略,分别是运用高科技抢票软件、迂回购票,避开直达高峰、注意捡漏的黄金时间、留意增开和临时列车”等。大数据显示,2017年春运,有近四成用户首选手机抢票,各类抢票软件轮番上阵。甚至有些网络平台打出“有偿抢票”的噱头,刺激着人们寻找购票“旁门左道”的心。

大家可以对有偿抢票深入思索一下,有偿购票更像插队抢票,看似市场催生的合理产物,但是他的动机不能粉饰他的目的,披着违法外套利用程序上的垄断破坏购票生态,这种行为与黄牛的本质是一样的,无论怎样“洗地”都不能掩饰他的违法性,网上购票应该遵循鸟笼经济规律,既符合市场购票规律,应该由国家调节去限制。车票在春运中已经不单单是一件商品,它更多承载的是社会公共服务属性和资源,让铁路的公益属性去监督企业属性,无异于左手去监督右手,对铁路来说起不到积极作用,对民众来说更是不公平。

另一方面,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抢票本身就是需求大于供给的表现,铁路企业作为受益方,完全没有积极因素去考虑限制抢票这个问题,反而抢的人越多,铁路受益会越高,如果让受益方去监督市场,遏制抢票行为,无异于给自己的收益关上了大门,违背市场原则。这时候考虑第三方接入铁路抢票战,较为公允的站在国家调节层面应对抢票问题,是比较合乎逻辑的。这当中不乏涉及交通、工信、安全、公安等部门的参与。同时应该考虑增加非法抢票成本,这个增加成本,不是仅对涉及抢票的平台进行处罚,而是对参与抢票的个别旅客进行处罚。治理抢票,不能单单指望一个企业,需要更多的部门去监管。(黄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