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新闻 > 铁路评论

掘墓

2016-12-05 10:05:51来源:用户投稿作者:张镭

如果,老子英雄儿好汉,那希特勒的儿子,就该做希特勒二世;如果,老子英雄儿好汉,那斯大林的儿子,就该是第二个斯大林。希特勒、斯大林有没有儿子,我不知道。也许有,也许没有。如果有,却没有成为好汉,那倒是幸事;如果没有,当然也是幸事。

中国人总认为,有什么样的老子,便会有什么样的儿子。最常见的一句话,就是“有其父,必有其子”。好像生孩子,不需要女人,即使有女人,也与女人关系不大。中国男人的这种理论很搞怪,很不合逻辑。既然这样,还要女人干什么呢?

生孩子是两个人的事,生出的孩子,不管像谁,都是两个人的结晶。把出生的孩子,视为男人一个人的产物,是没有道理的。

事实上,老子是英雄,儿子是好汉,有之;老子是英雄,儿子是孬蛋,亦有之。还有,老子是孬蛋,儿子却是好汉。这叫“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中国历史上有个曹操,这个人很了不起。他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他以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了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中国的历史上,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于一身的,除了曹操,就是毛泽东了。尽管毛泽东喜欢的却是秦始皇,但很显然,只有曹操,可与毛泽东有此一比。

不论曹操是“奸雄”,还是“乱雄”,总之,他是一个英雄。正是这个英雄,令我想起中国那句老话“老子英雄儿好汉”。

曹操的儿子曹丕,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比他的父亲只少了“军事家”和“书法家”两个衔。但他胜过老子的地方,不是在其老子逝世后,继任了老子的职位丞相、魏王。如果仅仅是继承,那这个儿子顶多是个好汉。可曹操的这个儿子,在继承的基础上,受禅登基,以魏代汉,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做了曹魏的开国皇帝。

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给儿子登基做皇帝先打个基础,儿子在此基础上,再上一个台阶。这一对父子,才是真正地英雄好汉配。——没有老子提供的那个基础,即使儿子是个天才,也未必有成功的份。同样的道理,老子给你造好了天梯,无奈儿子不争气,愣是爬不上去,抑或死狗托不上墙头,也白搭。

曹氏父子,这对政治搭档,真乃绝配也。不仅成就了各自的伟业,也在历史上留下了佳名。但最令我感佩的,显然不是这官场上的子承父业,而是儿子曹丕皇帝,不但从其父那里学来了治国平天下的本领,而且透过他父亲的所作所为,于心灵深处领悟了许多不便明言的东西。这一高明处,在中国历史上,尤其帝王之家,似不多见。

那么,曹丕于心灵深处领悟到的是一种何样的东西呢?为何只能领悟,不能明言?

黄初三年(222)十月,登基才三年的魏文帝曹丕便开始为自己营造寿陵了,寿陵选在“不食之地”的首阳山东麓,并且下诏,对建造自己的寿陵,提出了具体要求“寿陵因山为体,无为树封,无立寝殿、造园邑、通神道”,“无施苇炭,无藏金银铜铁,一以瓦器,合古涂车、芻灵之义,棺但漆际会三过,饭含无以珠玉,无珠玉匣。”这样的寿陵规制,是曹丕担心子孙“以爱害亲”,警告:“若违今诏,妄有所变改造施,吾为戮尸地下,戮而重戮,死而重死。”他把这份诏书的正本藏于宗庙里,录出副本分置尚书、秘书、三府,足见其态度严明、坚决(《三国志》卷二《文帝记》)。

皇帝才坐了三年,就为营造自己的寿陵下诏,这事不能说多么费解。真正令人费解的是,身为皇上,为何要如此薄葬自己?中国的帝王,那可是最讲究厚葬的啊!曹丕如此这般,那其实是受了他父亲的影响。

曹丕坚持薄葬,当然是害怕陵墓遭人发掘,但诏书却对那些盗墓者没有一句谴责之词,兴许是无能为力,但其实另有隐情——他的父亲可是掘墓的老手、高手啊!袁绍讨伐曹操的檄文,在历数其罪状之中,便有发丘掘墓这一条。

曹操掘墓,可不是一个人干,而是率领军队公开掘墓。不但公开,而且设置专门机构、配备专职干部——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历史上,组建一支军队专门从事盗墓,估计也只有曹操了。

所以,曹丕尽管害怕陵墓遭人发掘,却不敢发谴责之言。曹丕说“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其感悟不可谓不深。

曹丕让我感叹的地方,就在于他是一个悟性极高的人。他父亲的优秀、长处,他在明里学,学得很不错;他父亲的缺点、短处,他则于暗里悟,悟性很高。中国历史里,真正称得上“老子英雄儿好汉”的,可能就是曹氏这一对父子了。

也许,人们会觉得奇怪,奇怪为何我会对这对父子感兴趣。其实,我真正的兴趣,还是曹操的儿子曹丕。曹操掘别人的墓,所以他不敢厚葬自己。曹丕没掘过别人的墓,为何也不敢厚葬自己呢?因为他父亲掘过别人的墓。他从他父亲的行为里,看到了厚葬的危害。他不想让自己的陵墓被后人发掘,所以,他对建造自己的寿陵,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单从对自己的薄葬提出要求,无疑,那是受他父亲不光彩的影响。但“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的提出,则是有历史感的。亦可见,他是一个有思想深度的人。

既然国都可以亡,一个人,即便他贵为皇帝,他也无力保护自己的陵墓。

曹操的墓,前些年被找到了,史学界,尤其墓主所在地政府及民众,似乎很欣喜。墓被发掘后,假以考古的名义,将曹操墓挖个底朝天,为数不多的墓葬品,成了文物,收为国有。

看来,即使不厚葬,也逃不脱被发掘的命运。所幸的是,它没被军阀孙殿英发掘,亦没被“文革”的小将们发掘。这个幸,不是因为它薄葬,而是因为它被掩埋了,消失了——至少孙殿英找不到,“文革”的小将们也找不到。

孙殿英找不到,“文革”的小将们——造反派们找不到,曹操逃过了一劫,但终于没有逃掉考古专家们的这一“劫”。发掘一旦冠之以考古的名义,就有了正当性,还有了学术性。只是,我们真的需要这样的考古吗?这样的考古,要不要征得曹氏后裔的许可?

不管厚葬,还是薄葬,实质还是为了入土为安。曹操、孙殿英式的掘人坟墓,通俗地叫法是挖人祖坟,是不可接受的,亦是不被人们原谅的。而考古式的掘人坟墓,难道不也是挖人祖坟吗?为何这种挖人祖坟的行径,就能被人们理解呢?接受呢?不谴责呢?即使那是一座没有后裔的坟墓,我们也没资格随意开挖。难怪孙殿英给自己的盗墓行为弄块“革命”的招牌,挂在他的头上。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