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新闻 > 铁路评论

我所理解的工匠精神

2016-03-22 11:11:14来源:用户投稿作者:赵亮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听闻此消息,笔者内心涌起一阵波澜。

因为多年来心中有个疑问久未释怀,在我的常识里“匠”这个词常用于称呼泥瓦工人、木工师傅这些手艺人。但是在文学史上那些伟大的文豪诸如: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卡夫卡……这些璀璨的巨星常常也被冠以“文学巨匠”的称谓。用“匠”这个字称呼那些被我视为神一般存在的大师们,内心总觉得有些不敬。

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提及“工匠精神”又一次让我开始思考起什么是“工匠精神”。首先,让我们先分析一下什么是“匠人”?木匠、银匠、泥瓦匠……这些人的共同点,就是在某领域中拥有娴熟的技艺,并以此谋生的人。一个技艺不精、做事敷衍的人被称为“匠人”的资格都不够,和“巨匠”更是有着云泥之别。

我们评价一个伟大的作品时也常常说它是“独具匠心”。也就是说作品经过了巧妙的构思、反复钻研、长时间地精心打磨倾注了作者(匠人)的心血,巨匠们用他们无以伦比的天赋加上艰苦绝伦地付出才能成就不朽的作品。虽然,这是一个极端痛苦的过程,但是他们不以为苦、反以为乐。

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被认为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他也被认为是具有“工匠精神”的人。由此,我明白了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只有最顶尖的人才可配得上“巨匠”这个词。“匠”这个字从此在我心里褪去庸常的意味,变得光彩闪亮起来。

乔布斯对完美产品的追求近乎偏执,只因极小细节的不到位而一次次推倒重来,和他工作的设计师们被千般折磨、万般考验。正是这种对极致的追求,才有了划时代意义的苹果手机的诞生。

具有工匠精神的人除了对作品精益求精地追求,还有一个重要的特质,就是他们做事时不计算成本,没有功利心。

印象派画家梵高在世时只卖出去过一幅画,还是他的弟弟假托他人购买,贯穿一生的籍籍无名和穷困潦倒也没有迫使他放下画笔,他心里思考的永远是怎么样描绘出眼前灿烂的阳光。梵高自己也不会想到,时至今日他的那些画作成为了史上拍卖价格最高的作品。

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生前孑然一生,无人问津。他在遗嘱中恳请友人焚毁其全部遗稿,幸好友人违背了他的遗愿,那些伟大的作品才得以存世,影响并开启了现代主义文学。卡夫卡无法容忍作品中的任何瑕疵,打磨一生也没能让自己满意,所以他宁愿付之一炬。试想,一个整日抱着功利心的作者,怎么可能创作出不朽的作品?

其实,中华文化里不仅有“工匠精神”更是它的集大成之地。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墨池”精神,就是“工匠精神”的体现。

司马迁身受宫刑之辱,以残缺之身“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完成了巨著《史记》,为“二十五史”之首,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当代陕籍作家路遥,用十年时间深入农村、矿区体验生活,躲在深山草棚里呕心沥血,完成百万字的巨著——《平凡的世界》,以至积劳成疾,英年早逝。但这部作品影响了几代青年,屡被列入“必读书目”。

以上都是“工匠精神”的完美诠释,也正是当代中国的一种稀缺精神。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但是,“中国制造”的成功依靠的是人口红利产生的廉价劳动力。一部分企业对眼前的利益趋之若鹜,山寨产品漫山遍野,“快挣钱,挣快钱”成为堂而皇之的口号,鲜有人守得住寂寞,怀抱“工匠精神”。这就是“中国制造”还没成为“中国创造”的症结所在。

“巨匠”们的故事告诉我们:也许你没有资源、只有背影没有背景,都没有关系,只要你低头伏案、心无旁骛,用最大的付出提高技艺,并且享受这个过程,你总有一天会成功,同时你也获得了生命的真谛,至于金钱、名利、社会地位都是这个过程的副产品。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怀抱“工匠精神”在自己的岗位上精进技艺,打磨作品,那么亿万“工匠”汇流成海,“中国制造”必将幻化为“中国创造”,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成现实。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