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条名为“高铁上定价40元一份的盒饭是否合理?”的帖子在微信朋友圈上疯传。更有网友曝出,列车上疑似“限售”15元的盒饭,要买到15元一份的盒饭还需要花点心思。(1月13日《央广网》)
一时间,顶着“遮羞布”的动车盒饭被大众从幕后推到了前台。其实,动车盒饭就是一个老话题,出现这样的质疑声,一方面是一些媒体企图借机春运挑拨大众的敏感神经,打着“高价”的标题博人眼球,赚取注意力效应;另一方面,由于铁路行业餐品加工的特殊性和场地的局限性,长期以来餐车饮食质量不良的刻板印象在大众心目中深深植根,使得用“有色”眼镜看待动车盒饭成为偶然中的必然。
《动车组列车服务质量规范》上写得很明白,“供应品种多样,有高、中、低不同价位的预包装饮用水、盒饭等旅行饮食品,2元预包装水和15元盒饭不断供。”一句看似简单的条规,里面却饱含着丰富的内容。首先,餐车盒饭并非铁路强买强卖,以威胁的手段或是捆绑车票销售的形式强迫旅客接受铁路一方提供的餐饮服务,就像新闻报道中提到的旅客“会选择先解决三餐后再上车”或“从外面带食品上车”,体现了消费双方的自由平等。其次,15元盒饭不断供,恰是铁路餐饮服务公益性的集中体现,借用马斯诺原理来说,虽然不能让旅客吃好,但最起码满足了生理上的基本需要,即吃饱的要求,使得动车餐品搭配上有了托底的措施。第三,供应15元以上的盒饭正是落实高、中、低不同价位旅行饮食品相关规定的具体行动。众口难调调众口,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动车旅客消费能力、口味差异等综合因素,不同价位的餐品推出,进一步丰富了列车餐饮结构。这就像有人愿意上出二三十元到星巴克喝咖啡,有人愿意待在家里泡自己的乌龙茶;有人愿意花上万元享受国外游,有人倾向于省钱随意的自驾游,每个人享受人生的方式不一样。
其实,每一名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都希望得到最优的性价比,这本无可厚非,但是过度追求不合理的低价,就会陷入消费的怪圈,最后自食苦果。社会上总有一些爱捡便宜的人上了低价营销的当。“低价团”出游,最后被困购物场所、被强迫购物甚至胁迫购物这样的教训都还不少。“世界上没有免费午餐”,利润必须覆盖成本,这是亘古不变的铁律。动车盒饭从原材料采购到加工都有一套完整、科学的工艺流程,从洗、切、配、焯、蒸、煮、炖,到打冷降温、包装、封膜、检测、打码,每一道工序都非常严谨。做到这些,需要有人员、设备、厂房和其他相关的投入,这其中就包含着商品自身的增值过程。如果不计成本地推行降价恶性竞争策略,不光违反市场的价值规律,到头来送到旅客面前的恐怕就真的就是价低质劣的盒饭。
要想做好“动车盒饭”这道菜并不难,需要铁路、原料供应方、旅客等“大厨”齐上阵。第一,铁路要通过服务氛围的营造和服务环境的优化升级,在潜移默化中引导旅客养成车上餐饮消费的良好习惯,化被动消费为主动消费,不仅吃得好而且觉得值,而不是为了省小钱、简单对付、饿肚子,甚至丢弃自己的身体健康,最后得不偿失、因小失大。第二,进一步优化原料供应方竞争机制,在确保食品安全的基础上,源头降低餐车上游供应链的采购成本,最大限度还利于民。最后,需要通过建立公开透明的监督机制,拓宽开门纳谏的渠道,让旅客为动车盒饭评优打分,而不是以诉诸于媒体制造舆论的方式来反映自身诉求。只有如此,多管齐下,综合施策,才能掀起动车盒饭的“遮羞布”,真正让“舌尖上的高铁”成为一张靓丽的名片。
(缪金顺)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