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不起,一个盒饭三四十;喝不起,买瓶水要5块起!”最近,一则吐槽动车上盒饭贵的帖子被网友狂转。帖子除吐槽外,还透露了一个很少人知道的事:动车上有15元盒饭!媒体调查发现,动车上乘务员一般只推荐30—40元一盒的盒饭,经多次追问,调查人员才吃上了物美价廉的15元动车套餐。(1月13日《北京青年报》)

不被推荐就是“躲猫猫”吗?很显然,这是一个伪命题。平日里,我们到服装店买衣服,老板会先向我们推荐新款,而不是打折的换季衣服;到饭店吃饭,店家会向我们推荐招牌菜,而绝不是最低廉的小菜;哪怕是到米粉店吃个早餐,老板会问你“要牛肉粉还是羊肉粉”,却不会问你:“吃光粉吗”……从市场和商业的角度,我们都能认同商家推荐自认为的好商品,认为这是对顾客起码的尊重。那么,动车上不主动推荐15元盒饭,又如何就是“躲猫猫”了呢?

况且,15元盒饭岂是躲得了的“猫猫”?近年来,“15元盒饭”已被媒体炒成了陈年“盛饭”,加之2015年1月1日实行的《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规范》要求,2元预包装饮用水和15元盒饭不能断供。可见,15元盒饭在动车上早不是“很少人知道的事”,在这年年舆论狂欢式的“逼问”下,这样的“猫猫” 不必躲,也不可能躲。

“15元盒饭”为何总让人“老调重弹”?所谓“众口难调”,15元盒饭不可能让多元的旅客都青睐。据相关人士表示:“其实15元盒饭销售并不好,特别是京沪线上,很多旅客都希望吃得好点,会选择价位高一些的盒饭”。应看到,因为个人口味及消费观念的不同,动车盒饭只能提供多层次的价位去兼顾不同消费群体,而不可能让15元盒饭成唯一选择,从而“垄断”其他人选择的机会。

说白了,15元盒饭最招人青睐的是“便宜”,而某些人不厌其烦年年在15元盒饭里寻找舆论快感,所求所想的无非是:希望能以15元的价格吃上40元甚至60元的盒饭。在动车的封闭空间,长途跋涉中高铁盒饭要经过32道工序“炼成”,投入的人力物力可想而知。而对15元、28元、30元、40元、60元这样多元的选择价位,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说“吃不起”呢?

对火车餐饮以销售量论“英雄”就更不合适了。“中国式乘客习惯”习惯自带泡面上车或干脆选择不吃,这种习惯的形成不该是为“15元盒饭”推波助澜的理由。因条件局限,动车上不可能实现餐馆式的就地取材,在品种和价位上自然难以等同车下餐馆,偶尔在个别区段出现一时供应短缺,旅客应多些耐心去等待,而不必急于求成、夸大其词。况且,“薄利多销”的道理谁都懂,如果“15元盒饭”能如此顺应“民心”,铁路又岂会放着大好的商机白白浪费?

“15元盒饭”的炒作,炒炒是好的,毕竟它能再度见证动车盒饭多元选择的价位空间。但也应看到,过度的舆论会让需要其他价位的旅客无辜“被代表”,会让他们“消化”不了。值得我们思考的是,那些眼盯着40元盒饭,却呼喊着15元价位的人,离谱的或许就不是价格太高,而只是期望值太高了。(胡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