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名为《高铁盒饭定价40元一份是否合理?》的网帖引发人们热议和共鸣。有网友指出,高铁和动车必须保证15元的盒饭不得断供,且15元盒饭售卖完后,需将更高级的盒饭调至15元售卖。(1月14日 新华网)
近期,媒体报道15元的高铁盒饭存在被“藏起来”的情况,有的旅客反映不少高铁列车先卖40元的最后再卖15元的,这样的作法不符合铁路总公司承诺的15元不断供。
不过在笔者看来这件热炒的事件背后有三大“吐槽点”。
其一,就是那段列车员不拿和盒饭出来,乘客要用录音笔记录。首先,乘客来说吃饭也是临时想到的,不可能在现实中有准备,除非是有意识的去证实一些事情;其次列车员听到录音笔后也完全可以说15元盒饭要在下一站车才能运上来,或者找到别的理由推脱;再者,这件事情从本质上来分析,更多的是一种情绪宣泄,当我们大多数人看到列车不卖便宜的盒饭,自然选择的就会是铁路的强势。例如,在我们听到城管与商贩纠纷的时候很自然的会想到城管打人;当学生与老师起冲突的时候,不少人会想到老师的责任。在现如今的社会,强弱分得太明显,自然会产生一些情绪。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宣泄情绪的例子,被网络传得像真的一样,也充分反映出铁路与公众之间固有的“鸿沟”。
其二,列车员拿15元盒饭要比40元的迟,这样的现象笔者以为不仅仅在铁路上很多饭店,销售点都有。例如我们去超市买补品,热情的销售员总是把最贵最好的推销或者是最新的推销出来,但是性价比高的会放在后面。这种情况我们在买药的时候也会碰到,不懂得药品的人在买药的时候也会被人推销贵的药买。有部分列车员在售卖的时候,有和大众一样的想法,毕竟列车员也是人,在销售的环节中当然考虑将贵的卖出,15元的盒饭不是不卖而是很少提起,笔者以为这样的想法的确有一定的问题,但关键点在于整篇新闻中没有提到说铁路部门说15元的盒饭不卖了,所以下定义给人一种固定模式显得尤为生疏,而且令人不自觉的“吐槽”。
其三,“藏起来”的盒饭在事后的调查中明显可以发现是个伪命题。事实上15元的盒饭经过记者的调查,有不少实际上是卖完了,因为15元的盒饭价格优惠,所以就像很多供应商一样,低价格的未必供应很多,实际上对于商家来说薄利多销的时代已经过去,在成本压力之下,高价格的能够卖出才有资本回笼的可能。就像我们买眼镜框一样,不少商家对于便宜的那种基本很少供应,也如前段时间记者调查发现不少药店内便宜有效的药品没有了,换来的是价格上高的那种,低成本的药品成为看病难之一。高铁上的盒饭在供应数量上确实有不一样的地方,但笔者以为原因造成的是成本压力,铁路部门规定供应不能中断,但商家毕竟不是铁路企业,他们会根据自身情况来决定。
我们还应当看到,高铁上为了解决供应问题,将高价格的盒饭价格主动在供应短缺的情况下调低,而亏本的那部分则由铁路部门承担。从一个侧面说明铁路部门对于15元的盒饭还是尽量保证的,而问题的关键在于供应商的供应数量上的增加。从以上三个“槽点”分析,如果继续在15元的盒饭“藏起来”的问题上完全纠结于铁路企业的责任,笔者以为有些偏颇,但是铁路企业也还需要在这项工作上再多些努力,因为15元的盒饭才是大多数公众愿意选择的,从企业发展上考虑平价盒饭对企业形象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不是吗?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