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每晚9点16分从北京出发,第二天早晨8点58分抵达上海的D311次列车,前天(12月25号)因为列车故障,在山东平原车站临时停靠,最终晚点9个多小时。 (12月27日 网易新闻)

中国高铁是享誉世界的一张亮眼的“名片”。高铁的高效和准点给中国人带来极大的便利。从高铁运营至今,除了因天气原因会提前通知列车班次变动或推迟外,很少中途遇到长时间晚点的现象。而近日,这一状况却发生了。

晚点9个多小时的列车导致不少乘客因此误了既定的行程,有人甚至直接从中途返回北京。旅客表示,如果是不可抗力,比如天灾、下雪,我们可以理解。但昨天发车才3个小时左右就停了。反过来说,在发车之前,应该要检查一下埃

种种的说辞将铁路再次推到了风口浪尖处,当今铁路发展在阔步前行,高速的发展成就了高铁的影响力。它作为中国的名片享誉全球,然而在竞争与机遇并存的时代,谁主动融入市场服务市场,才能真正的掌握市场占领市常对于铁路,硬实力高大上的同时,是不是应该有一套门当户对的软实力与其匹配。

D311列车当天下午6点多抵达上海时,乘客向铁路部门提出退还票款等要求,但是没有得到回应。大家困惑,为什么飞机延误有赔偿,列车晚点却没说法?

自1998年8月大连铁路运输法院审理了全国首例因火车晚点旅客要求赔偿的纠纷案以来,类似的案例就没有中断过。无一例外,从法院对每起运输纠纷案的审理情况来看,都以旅客败诉告终。

其实,列车晚点旅客无法得到赔偿是有法律依据的,《合同法》第二百九十条规定:承运人应当在约定期间或者合理期间内将旅客、货物安全运输到约定地点。法律既然有“合理期间”这一规定,并且对合理期间没有明确的时间认定,按理说,只要运输部门根据车票合同将乘客安全运送到目的

话虽如此,或许铁路部门也应从自身找找原因,作为“中国速度”的高铁,是高科技的产物,是发展的成果,是时代进步的体现,然而在其高速发展的同时,相关的制度法规是不是也应该“提提速”呢?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学院教授孙章认为,目前铁路部门比较注重科技研发,却忽视了“怎样与消费者对接,怎样与民情沟通”。但这两者事实上同等重要,甚至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

铁路做为国民大动脉,担负着国民运输的重任,笔者相信,铁路部门会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完善,真正接地气,服务社会。(李文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