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反思和苦恼源于最强竞争对手——中国带来的压力。一般有高铁可卖的市场,就一定少不了中日两者的竞争。而主要的战场除了正在大兴土木、加大基建投资的亚洲国家之外,欧美市场也在成为新的争夺之地。(10月12日中国网)

中日高铁之争带给日本反思和苦恼的说法,有些让人啼笑皆非,不知何故,日本的无奈还是让国人欣慰,这或许是曾经的日本给中国的伤害太大,以致于中国每与日本争夺高铁市场,国人都希望自己能赢,而又或许是与日本的竞争,中国的高铁企业也格外用心。

然而,高铁的竞争并非包含两国的情感纠结,也并不能因为自身的好恶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面对亚洲高铁市场,中日争夺正在上演,而扑朔迷离的结局又让中日高铁之争难解难分。

那么,在中日高铁之争中,到底谁占优?虽然答案的揭晓还有待时日,但已现端倪。

首先,新干线是二战后日本经济飞速发展时期的产物,虽在当时世界一流,可当时的亚洲国家没有能力修建高铁,才使得日本高铁在当时的亚洲一枝独秀,然而,现在亚洲国家有能力修建高铁时,新干线的历史辉煌时期已过,而新兴的中国高铁后来居上,并用现代理念不断发展和创新高铁技术,而且在自己国家得到实施验证,因此,就事物发展的规律和新旧事物交替而言,选用新的有发展前途的中国高铁,实为明智选择。

其次,日本高铁的局限性强,这是出于岛国的地理位置环境等因素限制,纵使全日本布满新干线和高速列车,也敌不过中国东西南北几千公里的地形、气候条件的差异,也就是说,日本高铁的适应性根本没法与中国比,而中国高铁成网的格局以及在高温、高寒、高海拔中开行动车组的实例,也有力证明了中国高铁适应性强和适应性广的特点。

最后,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相连相通,这对整合地区间资源和优化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结构都有很大的优势,而这更是日本高铁所不能比肩的。而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不仅国内市场发展潜力巨大,而且向外拓展空间能力也比日本强,如果用铁路作为东南亚各国经济发展联系纽带的话,东南亚各国自然会优先选用中国高铁,而在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互联互通背景下,这点的形成似乎最有可能。

由此,亚洲各国在布局自家高铁时,谁都清楚这些,而或许是出于选用高铁国家与本国政治军事掣肘以及经济利益交织牵连所产生的原因,致使亚洲各国在高铁的表态上踟蹰不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而这些,似乎也能说明中日高铁之争,谁的优势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