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铁路总公司宣布,自11月1日起,铁路部门为境内乘坐火车的旅客提供人身意外伤害险业务服务,旅客可自愿投保。乘客购买元旦火车票时,可自主决定是否购买“乘意险”。对于中国铁路总公司日前推出的人身意外伤害险,多名“80后”网友表示“不买账”。有独无偶,在新浪网所发起的“你愿意购买‘乘意险’”投票中,同样有近7成的网友表示不会购买该险种。(中国新闻网 2015年11月3日)
此次铁路新“乘意险”的推出,让民众很自然将其与2013年以前的老“乘意险”相挂钩,不过,虽然两者的名字一模一样,但是具体内容和性质却有本质的区别:老“乘意险”是强制性的行业自保,价格要占票价的2%,旅客一旦发生意外伤害,事后理赔却只能拿到最高2万元的保险赔偿;而新“乘意险”改强制为自选,保费仅仅3元,最高保障30万元意外身故、伤残和3万元意外医疗保险金。两者一对比,新“乘意险”费用更低、保障金额更高,按理说旅客很乐意“买账”,但是现实并非如此,诸多旅客选择了观望,甚至明确表示不会购买。
新“乘意险”受冷遇,原因究竟是什么?
其一:旅客们对新“乘意险”缺乏足够的认知。在新浪网所发起的“你愿意购买‘乘意险’”投票中,7成多的网友之所以不买新“乘意险”,其依据居然是“火车票本身就包含了强制保险费,感觉没必要再买。”而事实上,自2013年起,国务院就废止了《铁路旅客意外伤害强制保险条例》,火车票价内隐藏了61年的铁路强制保险从此不复存在,换句话说,当前的火车票纯粹是运输旅客所需的费用,没有一分一毫的保险费!对于这个信息,竟然还有7成多的网友对此毫不知情,一直固守以往陈旧的观念,真是让人哭笑不得。看来,铁路部门对于新“乘意险”的宣传还有待加强。
其二:出于对铁路运输安全的信任,旅客们认为购买新“乘意险”“没必要”。与航空、公路、水运等其他运输方式对比,铁路运输的安全性更胜一筹,乘坐风险相当低,尤其近几年来,高铁班次越开越多,运输旅客人数节节攀升,相关旅客意外或事故的报道却是鲜有所闻。为此,广大旅客对火车安全很有信心,再加上“以前‘裸奔’那么久,也没出什么事”等思想作祟,于是绝大部分旅客不愿再买“乘意险”。诚然,当前坐动车、高铁的风险确实非常低,但是并不能完全排除风险,比如旅客不慎跌倒摔伤、无意被开水烫伤等等小意外,还是有可能发生的。如果旅客买过“乘意险”,一旦不幸遭遇了意外的伤害,就可以得到及时、妥善的赔偿,避免伤身又伤心。
其三:新“乘意险”购买渠道受限,也是“乘意险”不火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乘客只能通过电脑端买车票时购买“乘意险”,售票窗口、手机12306APP客户端等等购票渠道暂时无法办理。虽然网络购票很方便,但是许多中老年乘客,以及不熟悉网购车票流程的务工人员,基本上还是通过售票窗口买车票。这些旅客纵然有意购买“乘意险”,也苦于售票窗口无法办理而不得不作罢。相信在铁路部门完善这些购票渠道的软硬件,正式开通相应服务后,“乘意险”的购买必将再上一个新台阶。
笔者希望广大旅客应当加强风险防范意识,仅仅多掏3元钱,就能为自己多添加一份额外的保障,给自己带来一份安心,何乐而不为呢?(徐向荣)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