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期,可谓喜事连连。先是中国高铁在与日本新干线的竞争中完胜,成功中标印尼雅万项目,成为完整意义上首次中国高铁整体海外输出;接着国产大飞机C91911月1日在上海成功下线,标志着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继美国之后能够独立建造大飞机的第二个国家。一时间,关于“中国制造”创造“中国神话”的消息在媒体网络疯传,国人振奋,世界震惊,可惜可贺!

总所周知,我国是制造业大国,这是从广阔的市场和密集的劳动力而言,但我国绝不是制造强国,有技术和品牌为证。驰名世界的制造业品牌之中,我国能占几何?而今,在短短数年之内,在公认的制造业顶端,我国已先后拥有了高铁和大飞机等项目,原因何在?笔者认为,核心是创新。

创新是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在发展中国制造的征途上,众多事实证明,什么时候我们坚持了创新,就会取得进步;而与之相反,如果我们不坚持创新,一味模仿复制,就只能裹足不前。六十年代,在前苏联专家全部撤离之后,我们面临一无成功经验可借鉴,二无技术设备可依靠的困境,硬是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积小成为大胜,在较短时间内成功研制了“两弹一星”。八十年代,在同样没有成功发展路径可学习的前提下,我们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进入新世纪,我们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方式,在高铁领域创造了后发先至的神话。反观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尽管靠出售资源积累了大量财富,但由于没有选择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在关系国家命脉的核心工业上受制于人。至今没有完整配套的国防工业体系,武器装备是万国制造,后期维护保养依赖别国,在波诡云谲的国际局势下,岂能不岌岌可危?

创新是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创新。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奋好学的民族,对外来的一切先进东西有着与生俱来的求知欲和包容心。纵观民族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引进消化吸收一切先进文明成果的历史。这些先进的文明成果来自多民族、多国家,有的是以和平方式引入的,有的是靠武力强行进入的,但不管采取何种方式,最终都能在中国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得以共存共荣。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中美关系时,有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广阔的太平洋有足够的空间容纳下中美两个大国,”其实就是源于我们深植于民族心理的宽厚包容性格。正因如此,我们才能学古不泥古,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民族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坚定,越走越自信。

昨日,我们靠创新实现了赶超;今日,我们要靠创新稳固优势,引领未来。(谢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