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想不到,新疆哈密竟然保存有著名画家张大千的真迹,而且有5幅之多,这些真迹包括张大千国画《风荷鸳鸯图》1幅,书法4幅,还有17幅是其弟子临摹的敦煌壁画。这些珍贵的书画真迹是上世纪40年代张大千到敦煌莫高窟临摹壁画时赠送给当地大绅士刘鼎臣先生的,当时共有60余幅,但是大部分惨遭损毁,最终仅留存下来22幅。
在哈密地区,一直有这样一个故事在流传。
张大千在敦煌期间,一些社会名流纷纷写信给敦煌的知名大绅士刘鼎臣,希望他能帮助张大千,让张大千在敦煌临摹顺利。因为有刘鼎臣的资助,张大千顺利完成了敦煌壁画临模基于此,张大千在离开敦煌时,为感谢刘鼎臣先生,赠予其书画60余幅。
刘鼎臣后因战火离开了敦煌,他携带着张大千赠送的两大皮箱书画,回到了家乡哈密大泉湾乡疙瘩井村定居。1950年后,刘鼎臣被划为地主成分,当地的农会不仅没收了他的全部财产、土地,保存的书画真迹也分给了农民。农民见书画很好看,就拿回家当炕围子或糊门窗用,还有的拿来裁了再背面记工分用。
后来,下乡工作组的干部发现了这些珍贵的书画,立即采取了保护措施。而此时,60余幅书画仅剩下22幅。农民这才意识到书画的珍贵。当博物馆的同志讲,这是非常珍贵的书画,要永久保存到博物馆里,朴实无私的疙瘩井村的人们纷纷捐献给了国家。
上世纪90年代,哈密市派专人去北京重新装裱了所有书画,并举办了“张大千及其弟子书画展”,在全国书画界引起轰动。
额(济纳)哈(密)铁路是国家“一带一路”经济带的重点工程,铁路开工后,在哈密地区又传出了大泉湾乡疙瘩井村的故事。
疙瘩井村现有农户1020户,3500多人,是一个集维吾尔、回、蒙、汉、裕固族的多民族乡村,他们友好相处,代代相传,是新疆地区的“民族团结示范村”。
解放前,这个村的大部分土地是茫茫的戈壁滩,人们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疙瘩井村打了深井,治理了戈壁,改良了土壤,勤劳朴实的疙瘩井村人使戈壁变成了绿洲。1978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实施后,这里更变成了米粮川,也成了哈密地区的菜篮子基地。
额哈铁路开工后,铁路建设的设计者们,动尽了脑筋,但疙瘩井村成了一个绕不开的村庄,一条铁路直穿村庄而过。涉及到搬迁农户83户,蔬菜大棚56个128亩,耕地347亩,枣树11300棵。农户们看着自己亲手缔造的家园、改造的土地,心里发出难以割舍的阵痛。
哈密行署、乡政府和建设单位的同志,走家串户做工作、讲政策、讲发展、讲新丝路大开发、讲疙瘩井村的优良传统,疙瘩井村的征拆工作在哈密地区第一个完成。
老支书孟光德说:“疙瘩井村牺牲的是局部利益,但支援的是国家建设,奉献是疙瘩井村人的优良品质,疙瘩井村的人是好样的”!(永林)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