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乘坐火车远途出行一次,2000公里路程,列车运行20多个小时。提前好几天也没买到硬卧票,只好买了硬座票。前半夜还好一点,到了后半夜,整个车厢所有乘客都昏昏欲睡。但列车座椅靠背竖直,有的上部还略有前倾,让乘客头部、上身重心不稳。当困意袭来,乘客头部左摇右摆,困得不行又难以入睡,很受煎熬。(5月12日《人民日报》)

提起乘坐火车的硬座车厢,相信很多人都感受过长途行车在硬座过夜时那种煎熬的滋味,而今想起仍会记忆犹新。由于现代列车的硬席靠背与地面垂直,没有倾斜的角度,而且座椅长度有限,造成人们乘坐时无法调整到舒服的坐姿,长时间乘坐必然身体劳累。这种设计方式已经延续几十年,当初的设计初衷就是为了在有限的车厢内设置更多的座椅,运送更多的旅客。

多年前,有呼声要求改变列车硬席,调整靠背角度,增加座椅间距等,但是出于我国国情,这在短期内难以实现。座椅舒适度和数量成反比,要调整座椅靠背角度,增加座椅长度,使旅客乘坐舒服,势必会减少车厢内座椅数量。目前来看,我国旅客列车还是以满足运送更多旅客为主要目的,硬座的“硬”是为了满足出行数量需求,旅客要求的“软”是为了提高旅行舒适度,在铁路客运有限运力前提下,尤其是春运期间,人们关心的是能否“走得了”,其次才是“走得好”。

众所周知,我国人口众多,铁路运力不足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在节假日、春运、暑运特殊时期,井喷式客流会让原本拥堵的旅途更加雪上加霜。提高运力,让更多的人能够“走得了”是铁路部门的首要责任。作为出行者的我们,不应只顾自己的舒适度而忽略我国铁路运力不足这一尴尬的现实。

在人民对出行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铁路部门不能只重视发送旅客数量,也要考虑旅客,尤其是硬座车厢旅客出行感受,如果不能改变座椅的数量和改变靠背角度,建议在舒适度上下功夫,比如增加座椅软度,尽可能提供更多软座车厢等。从旅客实际需求出发,制定最佳方案,在确保运送旅客数量不变的基础上,提高列车舒适度,让人们真正做到温馨出行。(文/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