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江高铁”近期引发了湖北江汉平原腹地的荆州、荆门“两荆”之间的一场民间“高铁争夺战”,一地高呼“各方携手,不达目标永不言弃”,另一方痛陈“没有高铁成为每一个荆门人心中难以名状的痛”。由于民意的高度吻合,让高铁建设的决策层感觉左右为难。
“两荆”高铁之争,无疑体现了各方民众盼望自家门口通高铁的“民意”却违逆了科学建设的方针。此前沪昆高铁建设湖南邵阳在娄底竞争时十万邵阳群众高喊“争不到高铁,书记市长下课”造成邵阳北站远离市中心达70公里;去年河南邓州和新野两地围绕郑万高铁设立站点“民意”高调发声以至舍弃“取直原则” 浪费13亿资金等等等等,这样的“民意”数不胜数。
纵使这种“民意”的结果符合当地民众的期待,但这种妥协或者折中的方案违逆了高铁“经济性”规律。高铁建设的科学性,在“民意”前低下了头颅,端起了一碗民意的水,却倾斜了科学决策!
发生在多地的“保路运动”,从民意的角度来看,怎么盼、怎么求,都无可厚非,这是中国经济发展对于交通资源依赖程度的客观现实所造成的。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也有义务返惠于民,并且在“返惠”之路上有必要“一碗水端平”。
就现有资源配置来看,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资金和实力将高铁建设的甘泉流向每一县市,高铁建设必须将科学决策的权威树起来,让数据说话、拿方案对比,着眼长远规划,以科学的决策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用有限的资源来谋求全国人民的最大福利。
再者,高铁在许多县市建设之后并没有起到相对应的效果,许多偏远落后的小县市高铁建成之后,每天乘坐高铁的旅客寥寥无几,所带来的经济收益还不够付一个车站的职工工资。车站建设养护、配套设施、后期消耗都非常大,拖累本就贫困的当地经济和铁路经济,没有起到效果的同时又造成资源浪费。有建设高铁的资源用于当地其他方面的建设将更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高铁建设要寻求最佳科学方案,必须打造民意不撒泼的一副铁腕。否则,在这场高铁“保路争夺赛”中,就很因民意裹挟而造成科学失真。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