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购火车票软件这一事物对于人们来说应该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了,而这些软件会偷偷捆绑一些保险什么来赚取利润也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近日就有新闻报道了一位赵先生就着了这个道了。笔者相信花了冤枉钱的不止赵先生一位,只不过更多人选择了沉默。

赵先生的遭遇经过报道,再一次让大众认识了软件其中的猫腻,整个舆论几乎都是在批判软件公司。但是笔者发现,关于这种存在了这么久的侵犯消费者权益行为似乎看不到公益人的影子,这与前段事件的浙江省消保委和“公益诉讼第一人”诉上海铁路局事件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上海铁路局可以说是一个国有企业,在常人的观念中跟国有企业打官司可以说是输多赢少,但诉讼者似乎无惧这一国有背景,毅然的起诉了上海铁路局,起诉方不仅获得了全国的关注还获得了不少的社会声援,名声一时无两。姑且先不论错在何方,就凭为这一行为就说明了社会还是有人和组织在为消费者谋利益的。但同样是上了新闻报道的遭遇,而且违规者仅仅是一个公司,与铁路部门根本不是一个档次,为何这位赵先生缺没有公益人或是组织站及时出来为期维护权益呢?

笔者认为这是一种炒作和功力心理在作怪。明明知道要告倒铁路局的几率是小之又小,但是为何还敢去上诉?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一桩稳赚不赔的买卖。赢了可以名利双收,输了或是不给予立案也可以带着为广大消费者维权的帽子来获得不少的社会声望。

这次赵先生的遭遇不仅反映出了软件公司的侵犯消费者权益的举动,更是反映了一些公益组织维权的选择性。虽然不能要求维权组织做到帮助所有的消费者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只要做到曝光一起就跟进和解决一起,相信得到的社会声望比靠炒作来的更加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