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假期已过,尽管部分热门线路火车票依旧“一票难求”,但车票代售点前人头攒动的盛景早已不复存在,部分代售点售票量甚至降到历史同期最低水平。(4月9日,株洲日报)

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而当下的火车票代售点生存空间,正如鸡肋所赋予的含义般处在了经营的岔路口。正如报道所述,长江南路的火车票代售点在2011年,单日最高售票数达300多张,而如今,此代售点在开门营业的2各多小时才仅仅售出9张火车票。时过境迁的火车票代售点在短暂的几年间竟然遇到了这样的窘境,可谓是在夹缝中求生存,最终的结局或许如同笔者所料想的,火车票代售点终将或许存在人们的记忆里……

售票市场的大洗牌,让香饽饽的火车票代售点遭遇了滑铁卢。火车票代售点曾几何时创造过无数的辉煌,分流了购票人群,为铁路部门售票环节减轻了巨大的压力,可以说对铁路部门和社会的贡献来讲是居功至伟。而现实的转变,则是刺痛了火车票代售点的神经,经历了改革与发展的售票机制,让网络售票售票和电话订票瞬间活跃在民众的周围,仿佛一夜之间互联网售票成了社会喜闻乐见的方式了。特别是以2015年春运为例,售票新政让火车票预售期长达60天之久,再一次助推了互联网售票的强势袭来,给传统的售票方式猛地一击,压根就没有回过神来。那种照先前守夜排长队的拼体力、拼时间、拼耐性的拼命三郎式的购票模式,早已被时下流行的网络电话购票所取代。出于市场经济发展来看,虽然让火车票代售点有了生存经营了难题,但是对于社会大众来讲却是好事,毕竟广大人民的利益才是最大的利益。

过于单一的经营模式,让火车票代售点运营捉襟见肘,加速了其衰败的速度。曾经的火车票代售点依仗着得天独厚的票源优势,即使是经营着单一的售票业务,凭借其每天大量的火车票的流动量,附加每张票的5元手续费,每个火车票代售点都是日进斗金的财神殿,轻松玩转日常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不成问题,以至于众多人挤破了头、走关系、进后门也要申请承办火车票代售点,分火车票代售的一杯羹。市场化的售票新政让过于单一的火车票代售点重新审视在社会存在的价值,如同转型中的我国经济一样,在市场化的产业调整中,带动了新兴产业的兴起,也势必淘汰了社会落后的产能,火车票代售点亦如此。

火车票代售点遭遇滑铁卢,成为了鸡肋,这不是个怪圈,而是一个积极的社会信号,传递着社会优化产业结构,合理调整产业布局,进而迎合市场经济的需求。因此,火车票代售点成鸡肋,看似偶然,其实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