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建立文明旅游长效工作机制,国家旅游局依法制订的《旅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正式颁布施行,全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工作同时开展。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形成后,旅游主管部门要通报游客本人,提示其采取补救措施,挽回不良影响,必要时向公安、海关、边检、交通、人民银行征信机构通报。(新华社)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也渐渐成为人们节假日的首选。国内国外,天南海北,有景区的地方就有人头攒动。应该说,旅游是件好事,可以更多的接触自然,更好的放松身心,更愉快的渡过假期。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看到的却是被破坏的文物古迹,被肆意践踏的自然环境,被各种不文明行为所取缔的风景,无不让我们的旅游心情大打折扣。
旅游本是享受,现在的旅游却更像是在完成一项任务,一路颠簸,人困马乏,到处人山人海,垃圾遍地。旅游所令人向往的诗意与浪漫荡然无存,仿佛只是为了向人们证明我去过那里,这就够了。难怪有人精辟的总结出旅游惯常模式“下车尿尿、上车睡觉、景点拍照,回来忘掉”。这就是所谓的“中国式旅游”。
国内如此,国外亦如此。国人将“中国式的旅游”很好的发扬光大,带出国门:公共场所大声喧闹、不守规矩、入乡不随俗等逐渐成为中国游客的“标签”;在埃及神庙刻字、在野外朝猛兽扔垃圾、在卢浮宫前泡脚,中国游客不文明行为频被曝光。
“中国式的”这个带有嘲讽和轻蔑的词语一再被人启用:“中国式的过马路”、“中国式的聪明”、“中国式的旅游”,伴随着“中国式的”必将是各种不文明行为,各种令人生厌的举止,各种各样自以为是的小聪明。
相信能够去旅游的人,大多数是有钱有闲的居多。我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文明素养却依然在原地踏步。旅游本是休闲,暂时的逃离职场或生活的束缚,给身心一个好的放松。来到一个与陌生的环境,没有太多的束缚,我们更多的行为来源于自律。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每到一处乱写乱划,这些都是小事,也都不是小事。有时,我们应该自醒,我们旅游是去欣赏风景还是去践踏风景?每当假期过后,人潮退去,各个景区都是千疮百孔,满目疮痍,试问,这是谁之过?积水成渊的道理谁都懂,但却都在为自己的一点点不文明行为推托。
此次出台的《旅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让我感觉到监管部门更多的是无耐,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将受到惩罚,将与个人征信挂钩,旅游也将不再是一件肆意妄为的事情,游客的不良行为将记录在案,将为自已的不文明行为“买单”。
用制度约束人的行为,靠惩罚来纠正人的意识,我们还停留在一个靠别人来监督约束自我行为的阶段上。从旅游中暴露出的种种陋习,足以说明,我们的肚子饱了,精神却一再匮乏,我们的生活富裕了,品行却一再滑坡。
真的希望在未来的旅游中,我们能真切的看到蓝天白云,感受到鸟语花香,不合谐的音符不再出现,不文明的行为远离身边。
每一位即将出行的游客,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吧!(张单/文)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