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中国与日本的高铁出口争夺战隐形硝烟四起。自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亲自前往泰国、韩国等地为中国高铁代言并获得好评后,日本也不甘落后地开启了“首脑推销”模式。(4月7日,参政消息)

高铁争夺战,争的是名更是益。高铁这一代表中国制造最为亮眼的行业,在最近今年内,频频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化高铁投资建设领域内的竞争,最为代表的是以政府层面的李克强总理挑起了中国高铁代言人的大梁。可见,中国高铁不管是政府层面还是民间,对中国高铁跨海之路都寄以了中国制造的崛起之梦。然,中国高铁出海之路并非如理想中的那样丰满,虽没有遭遇滑铁卢式的濒临溃退,但也着实暴露出了现实中的骨感。名和利的争夺,势必再次让中国高铁重新审视自己,光靠拥有核心的技术的竞争力以及高铁设备的低廉造价,已然无法再满足当今国际高铁市场的苛刻要求。

名:拥有高铁自主品牌的中国高铁,仅是中国迈进国际高铁市场的入场券。竞争与合作的双刃剑让中国打响了高铁的名片,作为中国制造业现阶段在国际社会最引以为荣的高铁,其成长之路经历了一段“屈辱史”,白手起家的高铁拿什么核心技术和国外强国比拼,合作成了能否拥有自主品牌的瓶颈。经历了早期的引进、消化、吸收、改进、创新的中国高铁,用短暂的光景实现了铁路梦的崛起,赶超了高铁垄断地位老师前辈们,打造了中国高铁的标签。有合作必然有竞争,后来居上的徒弟,要想从老师嘴里抢饭吃,可想而知,其竞争之中的激烈程度。而自主品牌则是中国高铁不授人于柄的名片,从而开启了高铁为中国制造业正名的竞争之路。

利:名利双收,实则是企业向市场最殷实的索取,中国高铁亦如此。中国高铁惟有实现跨海输出,才能追求社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关系中的利益要害,不仅仅是中国高铁这一行业的责任,而且是其背后中国千千万万制造业的所逢春天。牵一处而动全身的追利之路,假使依靠单纯的在海外建造高铁赢取经济价值,注定是鼠目寸光。简单依靠甩手掌柜式的短浅盈利模式,俨然无法去和传统强国日、德等国抗衡利益,只有也唯有在高铁出海全部链条上做真功夫,建立健全包括高铁建设、运营、售后、服务整套环节,转化高铁商品输出盈利理念,才能最终掌握高铁竞争的话语权,才能实现利益的永久化。

打铁还须自身硬,这是中国的一句俗语,用在突破重围中的中国高铁身上再合适不过了。惟有掌握核心竞争力,转化盈利方式,取舍于竞争之间,才能让中国高铁笑到最后,成为最终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