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如何进行指尖祭扫?该负责人告诉重庆晚报记者,扫二维码后,会进入“生生网纪念墙”,上面有逝者姓名、生平简介、生前照片、足迹、印象评价、纪念日志等板块,想要指尖祭扫的亲友,可以浏览这些板块内容,并上传图片以及相关的缅怀文字来缅怀故人。据了解,亲友可通过电脑或者手机微信两种方式进行指尖祭扫。(3月30日 《重庆晚报》
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也由来已久。
早在2007年12月14日,国务院就颁布了《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的相关条例。自2008年1月1日起实施时,清明节也成了纪念日放假中的一员,这几年也一直在饱受着社会各界的热议。
从微信推出“扫二维码”业务,每年清明节也都会有人调侃为何不使用“扫二维码”来祭扫,如今微信指尖上的祭扫已经成为现实。昨日,《重庆晚报》就刊登了有关指尖上的祭扫文章,文章一经发出就立即博得了人们的眼球,犹如“一千个读者中就有一千个哈利波特”,这篇文章也是被人们以自己的观点议论着。
指尖上的祭扫究竟是不是对逝者的一种缅怀?笔者细读过这篇文章后,这段文字把我所吸引“扫二维码后,会进入“生生网纪念墙”,上面有逝者姓名、生平简介、生前照片、足迹、印象评价、纪念日志等板块,想要指尖祭扫的亲友,可以浏览这些板块内容,并上传图片以及相关的缅怀文字来缅怀故人。”根据这样的功能介绍,笔者反而觉得指尖上的祭扫不但不是对逝者的不尊重,它更是对死者的一种缅怀。
在这个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网络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特别是现在年轻人受之影响最大,微信已成为拿起手机就不亦乐乎的东西,使用指尖上的祭扫浏览逝者生平简介、生前照片、足迹、印象评价回忆一下逝者的往事,在回忆之余在写下当天的纪念的所思、所想及所感的日志,待下一次祭扫之时在看着之前的纪念日志,这样的方式又何尝不是对逝者的一种缅怀呢?
回归到离大自然最近的乡村,清明节祭扫也就是带着铁锹给墓坟添一些新土,随后在坟前烧一些纸钱,纸钱烧过之后也就匆忙的离开。像笔者这样的年轻人,根本就不知道所烧纸钱的逝者是哪位先祖,倘若有着“二维码”我们可以在扫后一清二楚的了解,了解到逝者的生平简介、生前照片、足迹、印象评价等,也可以在祭扫之余了解到更多的家族史。
当然,指尖上的祭扫并不应该取代传统的祭扫,我们心中应该合理把握好这个度,不能一味的使用传统,也不能一味的依赖指尖,或许二者结合会有着更深刻的祭扫意义。在传统祭扫结束以后,在使用指尖上的祭扫来回忆一下逝者的生前,写下这次的纪念日志,通过传统与指尖的结合,笔者倒觉得这一件很有意义的祭扫活动,也很好的表达出了对逝者的缅怀。
在清明节即将来临之际,无论是传统方式的祭扫,还是指尖上微信祭扫,作为逝者后人的我们都需要有着一颗真实缅怀逝者的心,不能将逝者从我们的心中忘怀,更不能让祭扫活动成为了一种形式。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