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初春,乍暖还寒,随着中铁二十三局二公司牡绥项目部承建的牡丹江至绥芬河铁路扩能改造工程二标段全面复工,工程进入了攻坚阶段,向年末全线开通运营发起了最后冲击。3月22日,笔者来到了牡绥铁路绥阳站场至东胜隧道间段长轨换铺现场,近距离感受了高铁轨道铺设施工的全过程。
上午8时,在驱车前往绥阳的路上,车窗外鹅毛般的大雪伴着4-5级的西北风肆虐,能见度不足20米,让人萌生了尽享室内温馨不想出门的冲动。当笔者问到这样的天气能否正常施工时,司机郭师傅随口道:“比这更糟的天气也要干,但今天的施工地点是在隧道里。”当笔者庆幸免遭风吹雪淋时,一句“隧道里伸手不见五指,比室外温度低上10多度”的话语瞬间浇凉的笔者的心。
30分钟后,汽车到达了绥西隧道出口。笔者由此步入了施工现场,这座长2.7公里的隧道一眼望不到头,几百米后便是一片漆黑。顺着已经铺好的长轨向隧道深处走去,隧道外的余光越来越暗,只能靠手机手电筒微弱的亮光前行。两根砼枕间不时有凸出的砟石阻隔,一不小心便会掉进缝隙中。小心翼翼的前行了500米左右,隐约听到前方传来机器的轰鸣声和工人们的口号声,交织的声音在隧道内回荡,为这座阴冷的隧道带来了一丝活力。
黑暗中继续前行1公里左右,笔者见到了带着头灯,正在指挥换铺长轨的轨道队安质员邓安钢和他的60多名工友,此时的他们已经在隧道内施工了2个多小时。
“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123,走起!”一声令下,13名工人手握撬棍通力配合,一路小跑一段接一段向前移动,借助头灯的光线,直到将钢轨拨移到位,而这13名工人正在做的也只是高铁长轨换铺工作的8道工序之一。
铺设长轨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令笔者好奇的是这么长的钢轨是如何被运到路基上的?邓安钢介绍说,工人们先是用短轨把线路铺设好,然后运输长轨的专用车将长轨条依次卸到既有线路的两侧,之后工人们将短轨卸下换上长轨。这看似简单的“一装一卸一换”却蕴含着不容有一丝马虎的8道工序。
跟着一台电动扳手的移动步伐,第一道工序—松动短轨扣件便开始了,铺设一根长轨,需要换掉20根短轨。电动扳手的背后,紧跟着的是10多名拿着撬棍的工人,电动扳手每卸完一根短轨的扣件,便轮到10几根18斤重的撬棍上台了,三下五除二,伴着“123,走起!”的口号声,第二道工序结束了;这时组装工人开始忙碌起来,将胶垫、弾条、螺丝帽等扣件,依次整齐摆放在轨槽内;第四道工序便是拨移长轨,比起体力,这可是一项技巧活儿,需要大家的整体配合。先要用撬棍将长轨整体拨移到砼枕边上,然后扣入轨槽内,直到长轨底部与砼枕上的胶垫完全吻合才算完成;这之后的第五道工序便简单了许多,工人蹲在道床上依次将长轨扣件组装好;第六道环节是校正,3名工人2人拿着撬棍,1人负责摆正,顺着长轨前行检查胶垫是否完全吻合,发现问题及时校正;接下来又轮到电动扳手亮相了,也是较关键的第七道工序—加固扣件。
牡绥电气化铁路在运行过程中设计时速200公里,速度极快,轨道上不容许任何一个扣件松动。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检查扣件组装是否牢固,查缺补漏再加固,邓安钢如是说。笔者算了下时间,换铺一对长轨大概需要2个多小时。邓安钢对记者说,从早上6点半到晚上5点,一天能换铺两对长轨,总长1公里。
一字排开的队形在头灯灯光的闪烁下不断向前移动,整齐的口号声、电动扳手的轰鸣声与工友们时而传出的欢笑声……力与美的交织,在这座漆黑的隧道中上演着一幅充满活力的画面,而这种若隐若现的画面也在笔者的想象中不断升华。
接近中午12时,到了午饭时间,由于工期紧、任务重,为了节省时间炊事员把饭送到了现场。工人们走出隧道,感受到了久违的“光明”脸上露出了笑容。他们以露天为食堂,以铁轨为餐桌,虽然天气很冷,但这算得上一天来他们在隧道施工中最惬意的时刻了。
简单地“享用”过午餐,62名工人又朝着隧道的深处走去,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不由地对这些行走于砼枕间的线路工心生敬意。他们艰辛的付出让高铁在脚下延伸······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