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16日从交通运输部获悉,春运期间,全国共发送旅客28.09亿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3.5%。其中,铁路2.95亿人次,道路24.22亿人次,水路4284万人次,民航4915万人次。(新华网 3月17日)
春运,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专属词汇,百度词条解释,春运是中国在农历春节前后发生的一种大规模的高交通运输压力的现象。以春节为中心,共40天左右,由国家发改委统一发布,国家铁路局、交通部、民航总局按此进行专门运输安排的全国性交通运输高峰叫做春运。这样看来,春运是一项集全国交通运输行业的整体工作,铁路、公路、海运、民航等部门缺一不可,但每当我们提起春运的时候,脑海中第一个出现的肯定就是那张方寸之间的火车票,而随便在网络搜索引擎输入“春运”二字,出现的消息不敢说100%,起码90%都是关于铁路的,似乎春运只是铁路的春运,完全忽视了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的存在。
其实,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铁老大”早已经成为了一种“虚名”,就以今年春运为例,自2月4日至3月16日,40天的时间里,全国各交通行业共运送旅客28亿人次,而铁路部门通过各种方式挖掘运输潜力,增开列车,创出的历史新高也不过是2.95亿人次,仅占全国春运总量的10%。即便如此,全社会还是把春运的最大期望放在了铁路的身上,究其原因,一是铁路安全、经济、舒适,二是民众出行习惯使然,三是国民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四是其他运输行业发展还未完全得到民众的高度认可。
对于春运,铁路部门其实已经非常努力,不断的收集着社会和民众的声音,尽心尽力的寻求着改变,满足着那些能够参与到铁路春运工作中旅客们的需求,从最早的车站窗口售票,到现在的互联网售票、移动应用的主动服务,从以前的绿皮车当道,到现在的空调车、动车组挑梁,从最初以“管”为主的单纯运输,到现今“以人为本”的高品质服务,铁路部门实现了从“铁老大”到“店小二”的理念转变,不断提升着自己的工作质量和服务品质,相信这些实打实的改变都是我们可以看得到、摸得着,同时也会点头认同的。
面对动辄数十亿的旅客运输量,做为一个以运输为主要经营方式的企业来说,铁路部门当然希望全部包揽,以求得最大的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但基础设施的匮乏直接限制着铁路部门的运输能力,这是我国铁路发展建设漫长过程中存在的短板,无论是以前的铁道部,还是现在的铁路总公司,都不可能凭借一己之力在短期内改变。所以说,春运难,并不是铁路部门主观上的责任,也不应该是铁路部门一家的工作。
春运,是一个国家层面的社会难题,需要在社会经济结构、城市建设、民众观念等多方面、多层级进行深度的改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更需要公路、民航、水运等部门共同承担。春运之难,事出有因,如果我们能够多给铁路一些理解,岂不是能让他们放下包袱大步前行,为我们提供更好的服务。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