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实现溜索改桥。溜索,这个对大多数人来说极为陌生的词,却曾经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石月亮乡拉马底村的乡村医生邓前堆再熟悉不过的交通工具了。在云南贵州等地的一些大山中,由于贫困,许多地方并没有能力修建桥梁,于是,连接两岸的溜索成了人们的“最佳”选择,尽管危险无时不在。(3月10日腾讯新闻)

不知不觉40天的春运即将进入尾声,面对着今年28亿的人口大迁徙,无论是铁路、公路还是民航,都有着深深的无力感。这就是春运,一个民众吐槽,交通部门受累的春运。那么春运过后,我们该关注什么?在我们在春节忙着走亲访友、回家省亲甚至外出旅游时,我们是否关注到了这样一群人,他们每天乘着溜索,穿梭于大山之间,他们用溜索这一“小众”的交通工具度过了他们的“春运”。

李总理的报告中首次把目光关注到了这些使用“小众”交通工具的人群。当我们在两会上热议高铁、热议各种改革时,我们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在这样深山中,人们根本无法奢求能通上高铁,他们只求能修座桥,有条路。这种巨大的反差下,让我们需要深刻的反思。我们要搞建设,要投资8000亿加快铁路建设,同时我们也要努力改善那些还不通铁路、公路地方的交通状况。这是我们应该思考和面对的。

这个春运中,笔者看到了很多吐槽,火车票一票难求、高铁速度不快、公路严重拥堵等等。但是我们忘记了没有高铁只有绿皮车的时代,忘记了没有高速公路只有土路的时代。或许有人说那都是过去时,我们经济发展了,我们应该享受到发展带来的红利,应该享受到更好的交通服务。是的,那是过去时,那我们的溜索人呢?他们是现在时,他们的交通是什么样的呢?笔者看到一组照片中,一个妈妈背着孩子坐在溜索的篮子里,孩子空悬在外。这张照片深深的打动了笔者的心。我们是否也应该将目光对准他们,也让他们享受到改革发展的红利呢?

当高铁遇上溜索,在这种巨大的反差之下,我们究竟该思考什么?不是满满牢骚,吐槽一票难求;不是坐着高铁,埋怨速度太慢。我们不需要高大上,我们只要天堑变通途。如果我们能将目光对准改善全民的交通状况上,去努力改善大交通环境,让所有人都能踏上安全舒适的回家旅程,让春运不再是牢骚,那么剩下的将满满的都是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