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电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新建铁路投产里程8427公里,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1.6万公里,占世界的60%以上。(3月5日 国际在线专稿  )

从去年到今年,连续两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高铁都被点名,从这其中一方面可以看到政府对高铁发展建设的重视,而另一方面更是政府对高铁在过去时间里取得的“成绩”的肯定。

就目前来说,中国高铁在拥有最全面的高速动车制造产业链,而偏低的人工成本和产业链成本,使中国高铁能够以低价采购到高质量的零部件。根据数据的反映,国外建设高铁每公里成本为0.5亿美元,中国只有0.33亿美元,相差1/3。综合土建和车辆两个方面成本,中国高铁造价只有国外造价的1/3-1/2。也就表明,中国高铁产品比国外高铁产品价格低30 %。再者,中国高铁拥有时速从140公里到380公里等8种不同速度等级的产品,并且中国是现在唯一能够做到“当年签单,当年设计产品,当年交付”的高铁承建国家,而这一切得益于,占世界总里程60%的中国高铁网络,所形成的全球最庞大的运营数据库,而这些庞大的数据将是中国高铁海外承建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超过1万公里的建设长度,占世界的60%以上的1.6万公里运营里程,这组大数据的背后将是中国高铁“对内”发展的成果表现。一是拉近地区距离。高铁所带来的“高速效应”,极大地提高城市间的可达性和便利性。二是推动城市发展转型。高铁交通的联通性能促进高端产业向通达性好的城市集聚,促进沿线城镇的产业升级,尤其是对商贸物流、旅游、餐饮、房地产等第三产业发展具有很大推动作用。三是促进区域经济协作。高铁的有“走廊式交通效应”,能够轻而易举地突破城市边界,促进城际协作和城市群一体化,有利于形成工业走廊,优化产业空间分布。

对“内“是拉动经济促发展,对“外”是中国重大设备走出去的代表之作,中国高铁所展现不仅仅是中国单纯技术的革新,更是中国从“制造经济”向”创造经济”转变的具体表现。从无到有,从疏到精中国高铁用它十几载的时间完成了一份重量不小的 “成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