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运,回家,又给了人们一种别样的情绪。从五十年代“春运”一词第一次出现,到如今人们将其列为一年之中的“大事记”。几十年间,“春运”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已有了深刻的变化。几十年中,春运带给人们的感官,不仅仅是停留在每一年都激增的出行人数,还体现在不断变化的出行方式。它所勾画出的成网成片的铁路网、航空线,以及不断延伸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展现的是综合性立体式的交通运输方式的改变,而这些变化背后所映射的,未尝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新常态。
在刚刚结束的河南省两会上,河南省省长谢伏瞻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随着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形快速铁路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郑开城际铁路通车运营,郑州地铁加快建设,河南进入高铁、地铁、普铁、城铁“四铁”联运新时代。从媒体人采访中观察敏锐的一次“思想碰撞”,到写进一个中部大省的政府工作报告,“四铁时代”已经不是甫出现的一个新词汇那么简单,它背后所代表和蕴含的是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新常态,是一种得以推动区域经济和文化要素利好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力量。
“得中原者得天下”,自古有之。一千多年前的中原百姓也许不会明白,为什么他们的家园那么“耀眼”,总引征战不断,因为他们也同样想象不到,未来的某一天这块土地会成为国家的粮仓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枢纽。一百多年前,当火车轮子第一次亲吻郑县的大地,只见过马车、牛车的郑县人怎样也想不到,这个沿着两条轨道呼啸而来的“庞然大物”竟会给他们拉来一座城市;也想不到,一百多年后的今天,那个曾被视为“怪物”的铁家伙拉着成千上万的人跑得飞快;更像不到,会有这么一个“四铁时代”。
从曾经的“一铁”,到如今的“四铁”,五年时间,中原大地上演了“速度传奇”。2010年以前,中原地区还只有普速铁路列车,2010年2月,郑西高铁正式开通运营,这个连接我国中西部的第一条高速铁路,使得两地列车直达最短时间由6个多小时缩短至2个小时,同时也结束了中原地区无高速铁路的历史。2012年9月,在全国高速铁路版图上占有重要位置的郑州东站正式投入运营,“一城双站”的模式不仅没有如之前猜测的那样让百年老站没落,反而开启了新的篇章。同年年底,纵贯南北的京广高铁全线贯通,不仅让中原腹地这座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站在了“双十字”的坐标上,还大大拓展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这条铁路交通大动脉串联起六个省市,将环渤海经济圈、中原经济区、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珠三角经济区等区域连成了一条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高铁经济带”。铁路路网的便利让人们对城市交通也寄予了越来越多的期望,解决拥堵,便捷出行成为一种社会关切。之后的两年间,地铁1号线、郑开城际铁路相继通车,完成了这座城市交通格局和功能上的又一次飞跃,也使得中原地区走进了更加多元、更具区位发展潜力的“四铁时代”。
从发展程度和规模来看,“四铁”在东部地区早已屡见不鲜,中原地区走进“四铁”联运时代,或许并不值得给予太多的关注。但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视角来看,中原地区是衔接东、中、西部经济与人文发展的重要纽带和关键一环,它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一个进步,是国家整体发展大战略中不可或缺的节点。
从普速列车到高铁、地铁、城铁,发展永不止步,它带给人们的体验和期待也永不停歇。“四铁时代”的意义,不仅仅是有了更好更便捷的交通工具,它更深远的意涵在于,在器物性变革愈发迅速的今天,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给予公众更加多元化的选择,它既有“坐地日行八百里”的速度,也有务工者专列的温暖,它尊重了人的主观意愿和对自我的期许,也让人们真正地感受到这个时代所赋予的发展的内涵。
春运来了,“四铁”将投入到一场新的考验之中,我们不期待它能够完胜,因为在现有的环境和客观条件下想一下子解决被称为“世界性难题”的中国春运,太不现实。但我们期待,“四铁时代”会越来越好,越走越从容,给予我们更多更好的出行体验,这也是我们所希望的新常态。(纸言瑞莹)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