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慢慢形成。

虽然,中国铁路比美国历史短了50多年,但是,在华工先辈用血肉之躯为“美国大铁路成为19世纪人类文明一座丰碑”奠下基石后的21世纪,中国的“高铁时代”终于让世界惊奇。

1887年,身为中国铁路公司在天津成立后第一名铁路工程师的詹天佑,知道了美国铁路大亨斯坦福捐献成立“斯坦福大学”。这让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修筑了“全长200多公里京张铁路”的他“抱病登上长城”浩叹:“生命有长短,命运有沉升,初建路网的梦想破灭令我抱恨终天。”

“铁路之父”的梦想,一直激励着一代代中国铁路人。

2000年到2014年期间,当概念和行动“合为一体”时,世界铁路经济发展的历史纪录不断被中国刷新。有了强大的动脉基础,“欧亚高铁、中亚高铁之梦”开始谈判实施。让专家们兴奋的是,“中亚高铁一旦建成,通过高铁走陆路,中国到德国的货运可能只需要短短5天。中方正在考虑修建的另一条经西伯利亚、穿过白令海峡直接到阿拉斯加,穿过加拿大到美国的铁路,更是值得世界期待。”

“高铁外交”, 体现国家综合实力。

早在几年前,奥巴马特别希望美国人可以听得懂自己关于“上世纪50年代,艾森豪威尔总统开始州际高速公路工程,建设高铁将是自那之后最宏大的基础设施投资计划”的温馨提示。尤其是2011年,他再次明确“未来闪亮的子弹头列车将以320千米以上的时速,在美国城市之间疾驰”。

汽笛,属于第一个工业时代;子弹头列车驰骋,属于互联网时代。中国听懂了奥巴马总统“高铁梦”中隐藏的政治梦想。很多经济学家都可以透彻地理解“奥巴马政府规划的13条高铁线路”,不仅能产生直接的就业和经济效益,而且将为美国新的基础设施扩张计划奠定基础,在美国建立一个新的产业。从美国第一部火车在巴尔地摩拉起汽笛,轰隆隆的音乐从未消失。2014年,由长江、黄河、钱塘江、珠江、黑龙江、松花江滚滚而来、隆隆而去的纵横交错的铁路线,谱写的“中国铁路交响曲”响彻中国、响彻世界。

2014年7月25日,由中国企业参与建设的连接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和土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的“高速铁路二期工程”顺利实现通车。有韩国媒体称:中国继“乒乓”、“熊猫”后,“高铁外交”成为新名片。

一位体会着上海开往北京高铁“一等坐”的投资公司老板表示: 5个小时里,3个小时用来商议项目,1个小时用来吃饭、休息,一个小时处理网上信息,效率不亚于乘飞机,且安全准时。

(王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