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2月7日开始,每天上班遇到正点、半点,在上海某研究院工作的季先生和太太都要准时坐在电脑前,为的就是抢两张春节回哈尔滨的车票。十多天来,他们已经囤积了从2月4日至15日共21张回家的车票,但这些对他们来说还不是最佳选择,因为节前最后几天的票才是他们的目标。(《中国新闻网》)

“囤票”在过去可能只是针对黄牛党们的特有词汇,但是今天,更多普通的旅客也加入到了囤票的队伍中来。造成这样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铁路出了新规定“提前15天以上退票免收手续费”,这样做的结果,是能让旅客不多花一分钱的前提下多几重选择,多几重保险。对于春运来讲,这样的购票方式真的能为旅客解决“一票难求”的问题吗?还是只是饮鸩止渴,对市场、对个人都带来了长久的伤害呢?

我们可以看到,每年铁路部门及各个交通部门为了应对春运的出行高峰而做出的不懈努力。但是由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造成春运期间人流的高度密集,“一票难求”的现状虽有缓解,但依然存在。这样的问题在铁路部门尤其突出。今年,铁路部门又在春运前夕推出了一系列改进的举措。火车票预售期提前60天,对于旅客来讲,可能无法提前60天就计划好出行计划,借着“提前15天退票不收取退票费”,反复订票退票、囤票。一则新闻中提到“单位一般只能提前10天确定放假时间,到时候票很可能被抢空,孙先生说,他准备在预售窗口开启时在网上买两三天的票,计划确定以后再改签或是退票。”这样的想法存在于大部分的旅客心中,所以现在来讲,每位有春运出行计划的旅客基本都会手持四五张车票,来确保自己的出行。乍一看,我们是得了便宜,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经济上也没有损失,现在互联网一键就可以退票,连跑车站的麻烦都省了。

那么按理来说,这个时候的媒体应该是报道旅客对铁路部门的新举措大呼感激之情的时候,可我们偏偏看到的仍然是很多旅客无法按期按计划出行,这里也包括一些手握四五张车票但却没有一张称心如意车票的旅客。造成这样情况的原因就是,总的票额是固定的,出行的人数也是固定的,一部分人多占了资源,那必然会造成另一部分人没有选择的余地。先不谈铁路部门的加开、调流,就固有的资源来讲,正常分配也许可以满足八成旅客的出行。但是偏偏一些旅客只想到自己的出行方便,只认为并没有影响到自己的经济利益,囤了很多车票,那么接下来,一些原本想要购买那些被无辜占有的车票的旅客,就只能改变出行计划买别的车票,而一朝被蛇咬的心里让他也心怀侥幸的想要多囤几张再从中选择更方便自己的。这样的周而复始下去,就是明明可以皆大欢喜的出行,弄得是人人东倒西折。而且,人们改变路线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选择就近的大城市进行中转,也无形中增添了国内几大主要城市的交通运行压力。所以,为了图个人方便而引发的蝴蝶效应所带来的就是,浪费了时间、浪费了金钱,更是浪费了铁路及交通部门为了改善出行情况而做出的一系列的努力。

有人说,如果不延长60天是不就没有这样的问题了?但是现在,国内旅客出行情况多样,客流量的分配情况就不能单纯的按照以往的规律来判断,往年除夕前以大城市为出发点分散开来的规律,可能会由于部分旅客趁着假期去大城市旅行、购物而被打破。铁路部门长时间提前售票,不光是给旅客充足的时间做准备,也是为了能够提前的掌握旅客出行情况而进行调流处理。合理的利用现有的铁路资源以满足旅客的出行需求。部分旅客的囤票行为,也影响了铁路部门对于客流量的准确判断,造成了票源紧张的假象,让固有的资源不能得到合理的运用。

就个人而言,能够手握几张车票,自主的进行选择,固然是好的。但是就整个春运工作,购票市场而言,这样的个人囤票行为所带来的是搅动一池春水,混乱市场的结果。这样的结果落在我们自己身上,带来的就不仅仅是那一次出行的方便,而是给今后的出行及他人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恶性的循环。“饮鸩止渴”,只是让人一时的舒坦,“遵守规则、按需购票”才是保证市场正常发展、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