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窝银窝不如自家草窝,能让大家住在更好的环境里,何乐而不为!”居住在湖北宜昌古老背社区居民韩道友,自掏腰包出资5万元,美化所住小区而被赞“中国好邻居” 。(11月23日中新网新闻)

记得小时候,城市里楼房少、平房多,每天晚饭前后就是小朋友们集合的时间,现在大部分的童年欢乐都是关于那个时候的记忆,附近的大人们也都很熟络,房前屋后几乎都认识。后来,城市发展了,转眼间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居住的条件好了,但是邻居却少了,小朋友也不在一起玩了,感觉邻里的关系却被一层层的防盗门隔开了。说实话,笔者所在的单元有6层一共12户,住了近10年,这12户居然还没认全。说工作忙也好,说没机会认识也罢,总之,少了小时候那份邻里间热情的感觉。

现代人都是群居,住宅小区就是我们群居的家园,这个大家共同的家园没有家长,每一位居民都是主人,通过选举可以成为业主代表与物业部门共同管理小区。各种年龄、各种职业、各种性格、各种阶层、各种生活方式的人们居住在一起。有的人会热爱小区,向爱护小家一样爱护这个小区,与人和善,出发点就是为了让大家共同的小区更加美好;有的人来去匆匆,对小区建设不闻不问,关起门过日子,不爱与人接触,不参与小区建设与活动;有的人素质偏低,不爱护小区环境,垃圾随意扔、脏水随意倒、车辆乱停;有的人刻薄、偏执,对小区内的设备设施、管理、收费等吹毛求疵,百般刁难,甚至恶意丑化小区、污染小区,不在乎何谓邻里,趾高气昂。但毕竟后面几样人还是少数,我们看见的,大多是积极乐观热情的人们。

笔者希望,无论是有没有物业管理的小区,居民们都能像题目中那对夫妇一样,爱护小区、建设小区,主动与邻居打招呼、多相处。不是有邻居节嘛,“主动敲开邻居门”, 其实,我们缺少的,就是主动敲开邻居门的那份勇气,走出相识的第一步,以后见面就不尴尬了,久而久之,就变成和谐的大家庭。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大事小情的招呼一声,能帮的相信大家都会伸出援手的。往大说这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打造和谐社会,推动国民素质进步;往小说是拉近了邻里关系,活跃了楼道气氛。

希望大家都能自发、自愿、自觉的共同建设、维护自己的家园,通过自己的劳动变得美观、整洁的小区,那份成就感与荣耀,是在自己家里得不到的。积极响应社区、物业的活动,身为小区的一份子,发挥每一分光和热,让中国好邻居这一点星星之火能够燎原,发扬光大,让人与人之间不再冷漠,那么我们的社会将充满正能量!(文/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