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将中国高铁“开进”了俄罗斯的广袤大地。据新华社报道,在李克强总理访俄期间,中国发改委与俄罗斯运输部、中国铁路总公司与俄国家铁路公司四方签署高铁合作备忘录,推进构建北京至莫斯科的欧亚高速运输走廊,优先实施莫斯科至喀山高铁项目。
对于一个业已融入全球市场的重要经济体,中国制造越来越多地走向了世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工业制造国,中国凭借巨大的制造业总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然而由于自主研发能力薄弱、自主营销品牌缺乏,致使中国制造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迫切需要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而中国高铁恰恰是中国制造的一次华丽转身,中国高铁所拥有的900多项技术专利,拥有世界上最长的高铁线路,以及丰富的运营管理经验,这都为“高铁外交”增添了竞争的筹码。
翻阅历史,一条脉络清晰可见,凡是国门开放都是政治与经济自信的时代,大唐时期的长安,既是各种肤色、各种文化、各类经济方式的大熔炉,与现在的纽约、洛杉矶没有区别。清末以来,有志于改革的国人力推海洋蓝色文明,试图让中国成为全球经济版图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悲壮的努力没有成功,保路运动成为终结清王朝的重大历史事件。对一个百年前闭关锁国、视铁路为怪物的国家,而今“高铁外交”更具有象征意义,它昭示着一个自信、开放的中国将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中国高铁进入南美、中东,拟议中的高铁贯通各大洲,从昆明直抵新加坡的泛亚高铁,横跨亚欧大陆的欧亚高铁,以及贯穿白令海峡、横跨太平洋的亚美高铁,使中国速度成为联通世界的纽带。
中国高铁展示了中国融入世界的理念与自信,中国既不是活雷锋,也不是高铁殖民者,而是市场双赢理念的信奉者,这样中国高铁所到之处才能为中国争取到更大的市场更多的朋友。同时,无论是海洋丝绸之路还是陆地丝绸之路,要成立开放的现代国家,重要的不仅是修高铁,还有支撑高效率的相对完善的体制,以及独立与开放的思维。经济体与意识是否开放,才能有效利用物流技术融入世界,否则,筑路就仅是筑路,而不能承载过于重大的改革课题,中国高铁在改变世界的同时也在改变着自己。(文/何军)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