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王爱民落马,其高调推进的大气污染治理从舆论环境到实施层面都在起微妙的变化。时至今日,邢台“全民洗城”已经偃旗息鼓。包括邢台钢铁公司内部人员在内的多位知情人士告诉早报记者,这家公司曾被关停的两座竖炉在王爱民落马后重新开工。(10月26日《东方早报》)

王爱民担任邢台市委书记时,邢台关闭了西部山区的几百家小石灰厂、石子厂,要求这些企业达到环保要求才能重新投产。同时,关掉了东部1700多家板材厂的黑烟囱,要求市区内15家污染企业,或者搬迁,或者减排……因排污问题被限产整治的还包括邢台当地几家背景深厚的重化工企业。但随着王爱民的落马,邢台的环境整治也随之偃旗息鼓,一些被关停的排污企业,又重新开张。这些排污企业是在用“重操旧业”,重新超标排放污染物来庆祝王爱民的落马。 由此,笔者认为,治理污染靠人治无法长久,更需法治来护航。

近些年,严重的大气污染是大自然向粗放发展方式亮起的红灯,已成为严重影响人们生产生活的民生大问题,非重拳出击不能解决,而把污染防治纳入法治轨道,出重拳才有法律依据。

通过立法来加强对污染源头和过程的管控,是最经济、更有效的途径。但在现实中,一些地方政府却法治观念淡薄, “新官不理旧帐”。就拿作为邢台市党政主要领导的继任者来说,在当前治理环境污染的现实情况和迫切要求下,却避而远之、绝口不提,让曾经关停的污染企业重新“开门大吉”。 

    坚决向污染宣战,是党和国家防治污染的态度和决心,同时人们更愿意看到政府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等法律的态度和决心。因此,关停企业不能因官员落马而重生。特别是作为这被指为“中国最脏城市”的官员,不仅要坚持“还邢台青山绿水,坚定走生态发展之路”的环保工作意识,还要认真贯彻落实大气污染治理“国十条”,更要采取有力的举措,对污染严重的企业和厂矿从严执法。否则,如何“还邢台青山绿水”?又如何真正实现生态发展?!(司晗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