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新京报以《黄牛无处不在 无所不能:在京津火车站带无票旅客上车》为题,刊登了一篇记者在北京、天津两站“暗探”“黄牛党”乱象的文章。文章中详细描述了记者以旅客身份无票进站、乘车的全过程,其中“猫腻”不可谓不多。此文一经刊发,立即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更惹来了众多网友对于铁路部门在进站、乘车等环节方面工作的不满,似乎所有有关于“黄牛党”的话题都是铁路部门工作的失误和漏洞,谩骂、吐槽,等等不满情绪一股脑的全都瞄准了铁路。

   铁路做为我国最为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其安全性、舒适性以及经济性自然不必多说,即便是到了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今天,铁路运输依然是国人出行的首选,尤其到了春暑运、黄金周、小长假等客流高峰期,一张小小的火车票的背后,总是有着许多的故事,“票难买、难买票”也总是能够成为民众和舆论的焦点,而“黄牛党”则每每在这种时期扮演着极不光彩的角色。

   “黄牛党”俗称 “票贩子”。一般是指以暴利为目的,转手倒卖车票、戏票、球票、电影票等各类紧俏票的人,从解放前的黄金、白银,到文革时期的缝纫机、自行车、电视机,再到新世纪的演唱会门票、球赛门票、热线的汽车票、火车票,甚至是手机、皮包、手表等一切炙手可热的物品,都是“黄牛党们”瞄准的目标。由此可见,火车票并非“黄牛党”专属。

   面对肆虐的“黄牛”,铁路部门可谓是煞费脑筋。在以前科技手段还不发达时,铁路部门只能出动大量的人力,调集公安等具有执法权力的部门,采取便衣侦查等手段,对“黄牛”开展一系列的打击行动,为此,全国各铁路公安部门还专门成立了以打击“黄牛”倒票违法犯罪行为的“猎鹰小分队”。但由于“黄牛”群体庞大,隐蔽性强,且倒卖车票产生的利益诱人,虽然出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黄牛”依然无法彻底杜绝。

   随即,铁路部门从购票环节上动起了脑筋,先是电话订票,网络购票,再是实名制购票以及身份信息验证,虽然在这个过程中,“黄牛们”总能找到铁路部门为了方便旅客而留下的漏洞,但在这一次次与“黄牛们”的斗智斗勇中,铁路部门得到了许多的启发,找到了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并不断的进行补强,使得“实名制”购票这座铁路部门的“罗马城”一天天的完善和成长了起来。从现实的效果来看,成效是值得肯定的,君不见,关于“黄牛”的话题已经逐渐减少。

   从这次新京报记者的暗探过程来看,“黄牛们”的手段一是钻了短途列车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列车验票工作的空子,二是利用了小长假期间客流量大,铁路工作人员不足,无法高质量进行人、证、票比对核验的漏洞,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利用了众多旅客的侥幸心理,就像文章最后提到一位旅客在出站时被工作人员查出,无奈交钱补票,这就是一种典型的侥幸心理。

   要想彻底断绝“黄牛”伸向旅客的黑手,铁路部门自然要有针对性的研究相应的对策,加大对“黄牛”的打击力度,但与此同时,广大旅客遵章守法才是杜绝“黄牛”最有效的途径,不心存侥幸,不助长“黄牛”气焰,不给“黄牛”提供赖以生存的市场,这才是杜绝“黄牛”的最有效手段。如果有一天,没有人去购买“黄牛票”,没有人去找“黄牛”进站乘车,那么“黄牛”必将失去自己生存的空间和价值,最后,套用一句公益广告词做为结尾:没有买卖,就没有“黄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