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南昌铁路局官方微博“南昌铁路”消息,10月6日上午,网络上有传言称10月5日萍乡至南昌段高铁列车脱轨,并称10月3日该区段曾发生过故障。经核准,此传言为虚假信息。(10月6日中国新闻网)
随着真相的曝光,一则来自微信的“高铁脱轨”事件很快以谣言的身份呈现在世人面前,可令人感到震惊的是,这则未经官方证实的消息,却带着“记者证实、官方人员表态”等吸引眼球的闪光字眼,在短短几个小时内被推上了门户网站首页以及各大论坛置顶的位置,不禁让我们对现今的网络公众环境陷入深深的思考。
谣言自古有之,成语“天花乱坠”、“捕风捉影”、“三人成虎”等便是谣言在古代的的反应。21世纪的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享受信息和生活服务的公共平台,但在其中的一个个或明或暗的角落,谣言在互联网和手机等通讯工具日益普及、民意表达更加顺畅、信息传播愈加快捷便利的“自媒体”时代,搭上了网络的快车弥漫在我们身边,就像一簇簇窜燃的邪火,不仅给民众带来消极的慌乱,同时也一点一点地烧噬着互联网的公信度。没有专业知识作为依托的网民是盲目而且容易跟风。在资讯被广泛转播的背后,他们既希望表达自身关注、赞许抑或愤慨,又希望从中得到对事件调查结果的明确答复并引申入自己的生活,寻求可能的契合点和共鸣。当他们一旦发现自己扮演的角色与故事中的主人公具有相同或部分相同的特质,对可能预料到的消极后果就会更加担心。
“高铁脱轨”谣言之所以能够从微信走上媒体前台,正是因为少数媒体摒弃了新闻最重要的“求真精神”,才为谣言提供了温室与土壤。收获着用良知换取的点击率和阅读量,内心难道没有一丝不安?互联网给了我们“麦克风”,并没有允许我们“乱放风”,任何一个健康和谐发展的社会,都不会容忍谣言、谎言的肆意传播。铁路建设也好,地方发展也罢,都有道德和法律的边界,每一个参与者都要担负道德和法律的责任,良好的网络公共环境需要我们全社会来共同维护。铁路部门面对“网络谣言”更应当及时将真实的信息传递给民众,不让虚假的报道时不时出来“蛊惑人心”。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