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国正式提出了高铁“走出去”的战略。次年,铁道部针对不同国家成立了十几个工作小组,勾画出中国周边三条高铁规划战略——中亚高铁、欧亚高铁和泛亚高铁,构想中的中亚高铁与古老的“丝绸之路”重合。近日来,中国高铁捷报频传,李克强总理在德国发表署名文章希望德方允许中企竞标高铁项目、中俄正式签署“莫斯科—喀山”高铁发展合作备忘录、中国团队成为墨西哥高铁的唯一投标人等等,飞驰行进的中国高铁,似乎正在为建设21世纪“丝绸之路”铺轨开道。

“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后汉书•西域传》记载了当年“丝绸之路”上使者往来不断,商贩不绝于旅的情景。“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唐的兴盛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国,但要保住这个地位,在世界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面临一系列挑战。其中之一就是要与重大经济利益地区,比如像俄罗斯这样的国家,建立长期的实质性的纽带。高铁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以及铁路与其它运输方式激烈竞争的产物,一旦建成可以有效地把经济联系固化起来。然而正如开辟“丝绸之路”一样,在全世界铺设中国高铁是充满艰险困苦的漫漫之途,中国高铁能否铺设21世纪“丝绸之路”,需要看我们是否具备“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信心以及“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责任心。

众所周知,大规模地输出高铁在世界上尚无先例,中国无疑将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怎样把这只螃蟹吃好,吃干净是值得的,也是急需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在高铁大规模走出国门之前我们必须在指导思想上做好充分准备。

首先要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智慧。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关键在于一代代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进行了有机结合。中国高铁要得到世界的欢迎就一定要考虑到所在地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人文环境,将高铁建设与当地具体国情和实际需求相结合,在外观结构、设施设备、运行方式上尽可能多地融入当地元素,适应当地生活习惯,降低以至消除乘客的不适应感和排斥感,提高乘坐的认同感和优越感,并且在建设过程中要能够证明高铁建设不但对中国有利,也的确是有利当地经济发展的。

其次要有打造世纪精品的历史担当。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始终要把质量安全放在首位,建立健全保障体系,加大监察检查力度,层层落实把关,不漏掉每一个环节,不放过每一个细节,确保不出问题、不留遗憾,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近年来,关于青岛下水道存百年“德国油纸包”的传闻时有兴起,姑且不论传闻的真实性,单从大众对传闻的态度足以证明:高铁建设必须认真严谨到细节。

最后要有持续创新的激情和眼光。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不创新就等于落后,就会被淘汰,不持续创新成果就会被窃取,如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等。目前,我国高铁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只有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敏锐的眼光以及不断创新的激情与动力,才能争取更深程度的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应用创新,永葆中国高铁“青春”不老。另外我国高铁创新应包含三个层次的创新:一是建设技术方面的创新,二是运营管理方面的创新,三是交流推广方面的创新。

过去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现今,中国的目标是条条高铁通中国。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它将通过21世纪“丝绸之路”与世界人民一起共创一个大同世界,共享繁荣,共享人类文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