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近日签署一项“高铁发展合作备忘录”,它的签署证明了中国高铁技术产业已经具备世界水平。中国高铁走向国际的步伐势不可挡。
长期以来,国际高铁市场被日本、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所垄断,而且造价昂贵。致使一些发展中国家因为本国经济原因无法承受,就算能够承受高昂的高铁建造费用,可后期的设备更新和维护费用又不得不让这些国家望而生畏。
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当代中国铁路人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打倒,而是加快了高铁的建设步伐。从第一条京津城际高铁开通至今,我国高铁网络框架逐步形成。同时,中国制造也在悄然出现在高铁建设的队伍当中。随着国内高铁越建越多,中国拥有了自己的高铁产业链和配套技术,并且中国高铁已经成为一张响当当的外交名片。
7月25日,连接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和伊斯坦布尔的高速铁路二期工程实现全线贯通,这是中国高铁企业在海外组织承揽实施的第一个电气化高速铁路项目。由此也拉开了中国高铁在海外的战场,4月的委内瑞拉,由中铁一局施工的高铁“第一轨”正式铺下。这是迄今为止,中国高铁在南美实施的首个项目,线路全长471.5公里,设计时速220公里,合同金额高达75亿美元。而如果算上动车组、地铁、城际铁路等铁路项目,南美铁路的“中国制造”身影已不鲜见。在7月刚刚落下帷幕的巴西世界杯上,仅里约热内卢一地,安全性能世界领先的中国城轨列车就承担了80%的运能。而在阿根廷,去年已有中国铁路客车“登陆”。
随着中国与更多国家的合作不断展开,中国铁路遇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也是前所未有。但是我们坚信,不屈不挠的中国铁路人将会以自己独有的姿态矗立在世界的东方,为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董晓红)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