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腾讯大湘网9月12日报道。9月10日下午,80高龄的刘金老人拄着拐杖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永州工务段衡阳南桥隧车间,拿着一面印有“视老人为亲人,雷锋式好青年”的锦旗激动地对车间党总支书记唐合安说:“要感谢杨帆这位恩人,救了自己的命。”原来6月26日下午4点钟左右,杨帆骑电动车赶往车间报送台账资料。当行至衡阳市珠晖区平安里25号路段时,发现一名老人躺在马路中间,后脑勺正流着鲜血。杨帆迅速对老人采取了一系列的急救措施,然而就在杨帆救人的同时,围观的路人越来越多,人群中有人却说:“是杨帆撞倒了老人,不然怎么会有这般好心!”“不要多管闲事,担心惹祸上身”,这些议论有些貌似善意的劝阻,也有些猜疑,救人会出事情,会出什么事情?很多时候在这一连串顾虑后,我们的善意会止于念头,从伸手退步成围观,从热心降温为冷漠。好在这位小伙突破了这种“善意”之障,他只是淡淡一笑说:“我没有任何其它的目的,只是看到有老人摔伤了,想到如果自己的爷爷出门在外也遇到这样的事情,总需要人帮助”。杨帆救人后没有留下姓名,很显然他没有想到要有所回报,但老人却心怀感激,经过多方打听终于在两个月之后找到了这位不愿留名的恩人。其实所有止步于围观的人都有良知,也知道什么是善,但是却不敢为善。如果良知不能走出内心,跟泯灭又有什么区别?这位小伙子遵循了自己的良心指引,不为围观者所动,是最值得佩服的地方。从何时起,“扶与不扶”已不是一个道德的成规,反成了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不扶会伤到自己的道德,但扶了可能会伤到自己的钱包,甚至惹上麻烦。在现实生活中,太多的“耍赖行为”伤透了好心人的心,以至于出现“要救人,先拍照”的现象。这使笔者联想到当下的拜金主义流行,不同程度的道德沦丧以及种种社会不公正,此时此刻,我们又不能将这种麻木不仁完全归咎于袖手旁观者铁石心肠。大家不会忘记,几年前南京“彭宇案”发生后,有人立即得出一个结论———“看到老人倒地不要去扶”。同样,就在最近,当上海的几起“钓鱼执法”案陆续曝光后,许多人开始学乖———“本车拒绝搭载救助,临盆产妇、车祸、中风、触电、溺水都不关我事。”就在杨帆救人的现场竟然会有猜疑的声音,这种声音说明什么?说明在一些人心里,在一定程度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行善仗义正在逐渐淡化或者遗失,同时也说明了对于一个国家或者社会而言,对善的弘扬更是一套恒久的系统工程,既关系到政府行为与社会关往,同样关系到这个时代有着怎样的价值追求。从扶人者角度来说,扶了就是扶起了自己的道德和良心,也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他人的关怀。从被扶者角度来说,被救意味着心存感恩,而不是反咬一口。从社会舆论来说,我们不能把所有的见义勇为都看成精心策划的新闻和处心积虑的作秀,将善行“扼杀”在摇篮里。在当今中国的社会舆论环境中,存在着太多的负面情绪,太多的焦躁不安,而让人振奋的正能量、好消息却寥寥无几。有许多的人说:“好人没好报,狗咬吕洞宾”,于是就有了更多的人相信:善始不得善终。其实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如果我们都能用善良的心态去对待他人对待自己,看待小事看待大事,正能量也就会在我们得生命中蔓延而开,生活将变得更加美好。让我们逃出舆论偏见的“围城”,用道德和榜样的力量竖起一座丰碑。而杨帆救人的善举就是在鼓励着所有人推翻舆论偏见的围墙,相信好人确有好报。(朱志清,李文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