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英国《每日邮报》9月10日报道,近日英国利兹火车站一位老人在乘扶梯时摔倒,身在附近的铁路工作人员却无动于衷,并辩解称没有接受过“应急救援”方面的培训,此事引发舆论普遍谴责。

    报道称,事情发生后,有乘客向不远处检票口的铁路工作人员求助,他们却无动于衷。目击者也拨打铁路客服热线,接到的回复也是一样——这种事情不归他们管。原因就是他们从未接受“应急救援”方面的培训,这样的解释不免让人啼笑皆非。

    反观中国铁路,9月10日上午9点多钟,在东莞东火车站售票大厅内,一位孕妇突然晕倒。得知情况后,车站值班人员和铁路公安及时赶到现场,立即拨打120,并采用一些简单的急救方法对该孕妇施救,使她逐渐清醒。十分钟后,医院的救护车也开到售票厅前,他们又协助医生将孕妇抬上救护车送到常平医院进行治疗,患者这才脱离危险。

    同样是晕倒,受到的“待遇”却截然不同。笔者认为,巨大的反差背后凸显了两国铁路部门责任意识的落差。对于中国铁路来讲,且不论改革以来的种种变化,仅仅一句“人民铁路为人民”,就阐明了中国铁路的根本宗旨,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服务是中国铁路永不停止的追求,是几代铁路人用尽忠职守的奋斗精神传承下来的“瑰宝”。

    不可否认,回顾过去,由于体制束缚,铁路也扮演过“铁老大”的形象,一方面是在说铁路运输量之大,地位之独特;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铁路“脸难看、门难进”的负面形象。但是即便如此,面对旅客实际困难,广大铁路职工也绝不会袖手旁观,无动于衷。

    实际上,英国铁路此次的“应急不力”,在国内看来,几乎就是“砸饭碗”的事。现如今,从一个旅客开始购票起,中国铁路“全天候、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就一直伴随在其左右。我们能在网上随时查阅所需要的乘车信息,能在售票口、候车室、站台、列车上看到更多的铁路服务人员的身影。无论旅客有什么困难,只要有需要,铁路职工就会第一时间出现,更别提面对旅客发病视而不见这种不可理喻的事情了。可以说,旅客们在这里接受的都是“管家式”、“贴心式”的服务。

    时至今日,中国铁路的服务质量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实行网络订票、改善站车硬件设施、提高旅客服务质量,再到进行货运改革,开展“门到门”服务等,就算不是“面面俱到”,也算是“尽心尽力”了。服务是铁路永恒的主题,旅客满意是铁路人最大的追求。相信随着中国铁路的不断发展,“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服务宗旨必将更有分量、更有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