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加快推动“以铁路换资源”的全球布局。具体来说,是国内建沿海高铁,从东北到海南三亚;国外建三条跨海跨洲高铁:分别抵达新加坡、俄罗斯和德国。另外,今年5月李克强总理出访非洲时表示,中方还将在非洲设立高速铁路研发中心。
中国是在2009正式提出高铁“走出去”的战略,直到2010年针对不同国家成立了十几个工作小组,才标志正式开始运作。而中国修建国际高铁面临着很多挑战:一是技术难题的攻克。例如欧亚高铁沿线既有高山险谷也有河流湖泊,复杂的地质环境给高速铁路的修建带来巨大挑战。还有不同国家对高铁设备和标准的要求不尽相同,为高铁统一规划建设做了阻挡。二是巨额资金链的短板。修建国际高铁所需的资金绝非中国一国政府可以承担的,即便沿线国家愿意提供部分资金,确仍无法满足需求。资金链条的短缺将会使得整个工程的建设陷入泥潭。三是高铁运营维护的瓶颈。国际高铁要穿越很多国家,如何管理、运营和维护跨国高速铁路系统将是一大难题。如果我们与各国无法就此达成一致,后续建设合作便无从谈起。
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人民需求等的推动下,高铁“走出去”的外交战略步伐变得迫不及待,面临的严峻挑战与机遇机会发展并存,我们只有边摸索、边解决。而这带给我们的是无限的动力与发展:
激发创新潜力,彰显科技实力
经过近10年的高速发展,中国高铁投入运营里程已达8358公里,位居全球第一。这背后是研发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不断持续自主创新的成果展示。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复杂多样的地质及气候条件已成为常态,这也使得我国在高铁工程建设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攻克了许多技术难题。与其他掌握高铁技术的国家相比,国内高铁在运营中安全可靠、网络巨大,桥梁隧道建设的技术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而就性价比来说,比日本等其他拥有高铁技术国家的产品便宜,速度快、价格低,且速度多样,可以满足不同国家的需求。奠牢基础、厚积薄发,我国高铁外交战略不再为技术难题担忧,为国际做“样本”标准已成为现实。
改革投融资体制,让成本资金滚滚来
李克强总理22日在铁路总公司考察时说,铁路投资再靠国家单打独斗和行政方式推进走不动了,非改不可。我们要以投融资体制改革为铁革的关键突破口,依法探索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的好方法。高铁的建设及其产业链条的输出有利于新企业的形成,有利于企业成本的降低,更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以此来吸引包括土地在内的民间资本。除此外,互利共赢、共担风险和盈利的双责任制也会促使资本产生活力,让成本资金不再“抓耳挠腮”。
提升外交洽谈能力,确保国际实力地位
跨国高铁建设的原则是由中方出资金、出技术、出设备去建设,建成后由途经国家来参与运营。在此过程中,中方将与相关国家洽谈,用修建高铁来置换当地资源,如中亚和欧洲的油、气资源,缅甸的钾矿等,由此建立一个长效合作机制,以保障我国资源的使用。一方面推动中国与周边诸国的连通,方便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另一方面也以此保障中国稀缺资源的进口,利于油路、气路畅通。高铁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出来的唯一可以改变整个21世纪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基本格局的战略产业”,所言不虚。
促进国防事业的雄起
中国在财富急剧增长时把大笔的钱花在高铁上,促使国家交通基础设施急剧升级换代,为以后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重要的物质条件。不仅如此,中国在西南、西北、东北的边境线修铁路,国防都是基本需要之一。铁路运输有着集中、量大、迅速的特点,可以加快军队武器的运输和人员的集结,会进一步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兵贵神速。
带动产业流动的崛起
在高铁外交的影响下,与高铁建设相关的工程项目也得到很大的发展,比如高铁建设必不可少的安防工程,不仅在建设中需要筑建安全施工墙,高铁建设中安防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高铁的输出,带动了包括工程建设、设备制造、机车车辆、零配件等各种产业的输出,促进了中国的技术、产品和劳务输出。
目前,高铁外交已经成为政府外交工作的“名片”之一, 22日,李克强总理考察铁路总公司召开座谈会。会后,他特意走到原铁道部老同志中间与他们一一握手。李克强说:“我每次出访都推销中国装备,推销中国高铁时心里特别有底气。”这也预示着中国高铁外交战略之路将继续向更好的方向前行。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