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人民铁道》登载的呼和浩特局按照职工群众在集宁、包头、呼和浩特、临河4个地区建立了区域职工服务中心,把服务送到职工家门口,打通了服务职工的“最后一公里”。
长期以来,铁路的后勤服务工作只限于供水、供暖、供电和简单的物业管理,从呼局的做法来看,在为职工群众的服务工作方面并不是无事可做,而是很多事情都没人去想、去做,一直按照历史沿革,任由职工生活、工作中的不方便继续下去,就是“应该”职工家属自己承担、东奔西跑的去办一些生活琐事。有些职工没有轮休时间,甚至要为办一些事情专门请假,往路局所在地多次跑,也不一定能把一件事办好。
就一个地区里说,交电费归供电段,交水费、暖气费归房建生活段,交闭路电视费又可能在其他委托机构,老百姓为了这些小事得周转于这几家单位,甚至得排好几次队,休息的时间本来就不多,为这些事情恐怕每月都得专门耗去一些时间。长期以来,习惯已经成自然了。噪声扰民之类的问题,无人过问;谁家里有病有灾也真就是个人家里的事,全靠自家人忙里忙外、张罗前前后后的事。
就铁路沿线的职工来说,铁路工作点多线长是客观事实,随着新线铁路的不断投产,很多铁路职工远离居住地,在通勤的道路上越跑越远,工作班制的延长,导致职工可能一个月或者更长的时间无法回家,这期间家中有个什么事情,恐怕远在千里之外是无法抽身回家,不可避免导致职工工作精力的涣散,给安全生产也带来一定的隐患。成立铁路职工服务中心,让职工少跑路,在居住地即可将医疗、生活中的一些事办妥,无需长期奔袭。如果能够消除沿线职工心中的后顾之忧,那恐怕干好工作的干劲会更足。
“铁路职工”这个曾经耀眼的光环已经变得逐渐黯淡,随着社会收入分配多元化时代的到来,铁路职工的收入已经显得有些偏低,呼局铁路职工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利用铁路职工群体大,潜在消费能力比较强的优势,与各大商家谈判,为铁路职工在各商家办理打折卡,为职工尽量节省开支。时机成熟以后,职工服务中心为适龄青年牵线搭桥,做月下老人的角色,排解了职工的后顾之忧。有些事情单独以一个单元、一栋楼住户的努力,去找相关单位解决问题,解决的希望却要小的多,以单位组织解决的希望则会大得多,比如噪声扰民问题。
职工服务中心解决的问题看起来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似乎与铁路的安全运输生产离得很远,但实际上与千家万户的生活息息相关,解决好了这些“小”事情,能使广大职工群众更加安心运输生产,也能够增进大家对于铁路行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