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74岁的张老先生和老伴准备乘高返回北京时,在高铁站内不慎摔倒,导致腰椎骨折。消息经媒体报道后,立即引起了各界的热议,焦点在于老人是因为铁路部门取消了站台票,亲属无法送老人上车,才有了老人不舍摔伤的后果。一时间质疑、批评,甚至谩骂声接踵而来,纷纷指责铁路部门取消站台票是不近人情的行为。
追溯历史,站台票在中国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它的存在确实方便了民众进站接送亲属,是一种充满了人情味儿的事物。联想到朱自清的《背影》,父子在车站送别时那让男儿泪珠轻弹的场景,站台上的送别确实充满温情,然而老父亲翻阅站台时的情景,虽然感人可是也相当危险的,今日的客流量和车流量已经今非昔比,如果再现这样的场景,感人恐怕就变成伤人了。
笔者曾经游历过不少欧洲的火车站,其实西方的火车站完全是敞开式的,从候车室到车厢,一路畅通,根本没有人检票,也没有安检门。有无车票都是畅通无阻,旅客完全是靠自觉购票上车,对号入座。如果国内也实行这样的模式岂不是更加方便旅客,更能体现人情味儿。但是想想春运时如波浪式的人潮,再看看网上一些 “屌丝”编造的所谓“逃票攻略”。笔者不得不说,后果是可怕的。
今日的中国铁路承载的是十几亿人的出行需要,这在国际上是独一无二的,也没有经验可以借鉴,但明确的是铁路作为运输部门,首要任务是保障有出行需要的人能登上火车,如果一味的满足“人情味儿”放行大量的送行人群进入车站,那么车站内的客流量要增加多少?真正需要上火车的乘客还有多少容身的空间?现在的高铁每次只有几分钟的登车时间,过分拥挤的站台怎样满足旅客的乘车需要?回顾以往的春运报道,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的铁路客流量在不断增长,这些年我国的铁路发展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铁路客运能力不可能无限制地提高,唯有更合理,更高效的利用现有资源,才能满足当前旅客出行的需要。所以笔者认为取消站台票的发售是提高车站使用效率,满足乘客出行需要的一项必要措施,铁路部门也是经过认真权衡后才取消了由来已久的站台票。
其实取消站台票并不意味着铁路部门就关闭了需帮助人群的接送通道,目前铁路部门采取的方式是如果旅客确实有接送需要,送行人员可以抵押身份证的前提下,换取一张车站出具的凭证,在完成接送后,再取回自己的身份证。但是回顾张老先生受伤的经过,他们并不知道铁路部门有此项服务,可见铁路部门对自身服务的宣传力度确实也有所欠缺。既然在市场化的前提下开门做生意,铁老大就该放弃“闷声发大财”的老思想,毕竟再好的政策也需要宣传才能让广大旅客知晓。
一项新生事物,总会经历初生时的阵痛,成长中的质疑;钢铁要经历煅烧,大树要经历风雨。中国的高铁正在不断成长,它需要全体国民的理解和呵护。质疑、批评,尽可以来的更猛烈些,因为这些可以帮助一个孩子更快的成长。至于网上那些愤青似的无聊谩骂,还是省省吧,那是所谓“屌丝”的专利。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