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一张图看清内地36座‘高铁新城’:多地已成‘鬼城’”的消息,又将“高铁新城”建设者们的“发展杰作”推向舆论的高峰。先不说此文从头贯低基本都拿“宿州新城”为例,是否有以点带面否定一切之嫌,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盲目定性的事情还需用发展的眼光来仔细衡量。

近年来,高铁的突飞猛进发展,极大带动了地方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快速转移促进沿线的产业转移,产业的承接和发展极大的促进了地方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这也就成为了沿线地方政府热衷于建设新城的主要目的。

毕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个城区的建成发展需要在产业发展的前提下,在时间的熔炉里不断磨合才能形成。当前一些高铁新城出现,虽然证明了上层设计者们前瞻性的发展眼光,但萧条的眼神也证实了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要想富,先修路”的实践真理。目前,高铁的发展虽然很大程度上带动了部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高铁的建设还没有达到密布各城区各站点的“公交站”式网络,这也就造成了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只有把一部分资金先期投入到铁路等交通体系网络的建设中去,待形成网罗密布的运输脉络后,才能靠源源不断地各种“养分”运输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建设服务。

高铁虽然承载着大众的希望,但短期内仍心有余而力不足。目前铁路在负债几万亿的前提下,仍不适时宜地筹措资金进行大规模建设,目的就是要紧跟地方经济发展的潮流去担当时代的先锋官,但目前这个情况下,紧凭铁路一家之力还是无法短期实现。其实铁路也在运力不足的前提下不断探索着“多元化”服务经济发展的新路子,货运组织改革、高铁快递、电商专列,以及正在筹划开通高铁时速300公里货物运输的种种举措,都给新城建设者们注入了强心剂,带来了新希望。

随着城市空心化程度的逐渐加剧,以及国家取消农业户口,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政策的实施,在落实放宽户口迁移政策后,预计将有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届时,人口的大规模转移将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推动产业和城镇的融合发展,当然,也将推进高铁新城的快速发展。也许,不久的将来,高铁新城会因无法“吞吐”大量人口的迁徙而“辗转反侧”。

高铁新城是否变“鬼城”,不是普罗大众和一两个专家的质疑就能成为“现实”的,任何发展都需要长久的眼光去看待,随着高铁网络的形成以及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相信高铁新城的“鬼影”将会成为人们谈笑的一个旧霾。

另外,还有一点需值得我们注意,“高铁新城”只是城市建设者们借助高铁这个经济发展“跳动者”带来的无限商机,而规划的长远发展蓝图。这也是高铁这个时代经济发展引领者带给人们小康生活的最大期望,然而,这个高铁新城蓝图能否实现并不是由高铁来承担完全职责,还需顶层设计者们独到的发展眼光和应有的智慧去努力实现。因此,我们切不可因部分人士的短暂忧虑而将“鬼城罪过”转嫁到高铁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