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陆续有福建网友爆料称,原来的“和谐号”动车组陆续更名,有的变成了“中国联通号”,大呼“神奇”。记者11日从铁路部门获悉,动车组被冠名确有其事,这是铁路部门为推进走向市场的创新举措。(中国网漳州7月11日电) 这次动车组冠名“事件”从市场经济和商业角度来看,真算不上什么“稀奇”,但就是这么一种在其他行业比如影视、比赛中习以为常的事物,因为涉及动车组及其背后的铁路行业和部门,就成为了舆论的“热点”,批判者有之,赞扬者有之,让人目不暇接。抛开纷纷扰扰的争论,从去年铁路改革实现政企分开,中国铁路总公司成为一家企业开始,以企业的身份参与到市场经济中来,进行市场行为,完全符合其“身份”。是以对动车组进行冠名这一市场行为,无可厚非。那些见不得动车冠名,说歪话、敲边鼓的人显然还没有意识到,虽然动车具有公共属性,但其终究是一种商业服务,特别是改革后的铁路行业将更加市场化。 做为铁路部门走向市场的新举措,但冠名行为本身是一把双刃剑。通过冠名,铁路固然有了一个新的资金来源,但也是用动车组良好的品牌形象“换”来的,选择合适的、好的冠名对象可以实现两者形象的叠加,实现1+1大于2的效果,提升铁路和冠名者双方的品牌效应。但如果选择不当,反而会产生负面效应,例如此前清华大学的“真维斯楼”、华师大的“宋山木楼”等,值得警醒。 固然,动车组冠名于铁路、于大众来说是一件“新鲜”事,也带来了不少的舆论关注,不过也反映出大众对于铁路及铁路改革的关注,就目前铁路形式而言,外有总理在国际舞台上大力推广,内有高铁、动车开行越来越频繁,铁路改革任重而道远。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