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铁路“冠名”,早在2012年初,昆明铁路局就曾对11趟列车的冠名权及内部平面广告进行拍卖,底价以K182/1次发往上海的列车最高,为120万元/年,但地方上对此事刻意低调处理,所以当时并未引发社会较大的关注。据悉,目前全国各铁路局陆续有“冠名”动车出现,如北京-张家口有“大好河山张家口号”、北京西-衡水有“衡水湖号”、成都铁路局有“丰都号”、兰州铁路局有“敦煌号”品牌旅游列车,等等。上述动车的冠名,虽说有些五花八门,但却不失地方特色,释放出相应的商业价值。
铁路改革大潮中,市场化进程尤为引人关注,铁路部门在与地方不断沟通调试中突显出的对于市场的渴望和决心,不难看出,将铁路服务推向市场,是铁路和社会共同的愿望。因为,市场化模式中,竞争压力必然增大,票价的制定,服务水平的高低,都需要以顾客需求为中心。“和谐号”变身市场化符号,本质上就是市场因素的融入。借助这一平台,如将冠名方式延伸到服务水平上,打破铁路“自说自话”的模式,必然可以形成“鲇鱼效应”,倒逼铁路部门的转型经营。从企业不断选择与铁路合作实现借力共赢让笔者真切感到,正是长期以来,铁路部门通过不懈的努力,才会让更多的人们选择它,让百姓出行真切地感受到了越来越好,越来越贴近民众。铁路提供电话、网络订票服务;客流高峰期加开临时列车、加挂车辆,千方百计让旅客走得了、走的好;广播、电视通告、网络、微博温馨提示,全方位及时提供旅行出行资讯;为莘莘学子增开售票窗口等等,正是有了这一系列人性化的服务,才让更多企业从中看到了商机。
“冠名”让铁路对于市场化开放的的步伐更进一步,利用铁路旅客列车冠名,可以说是丰富市场内涵的积极探索,一方面满足了知名企业、知名产品提升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的需求,有益于知名企业和知名产品拓宽更大的市场;一方面也拓宽了铁路改革发展中经营渠道,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今天,铁路除了承担传统的客货运输任务外,拓宽铁路的经营渠道是非常必要的,这既能为铁路自身建设和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也能为民众提供更多更广的资讯服务。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