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一统动车江湖的“和谐号”,如今将逐渐被其他称号取代。近两日,列车冠名热潮袭来。一则“和谐号”变“联通号”的帖子,引起网络热议。列车冠名本不是新鲜事,2003年,本报曾冠名郑州至北京的K179/180次为“大河报号”, 2004年,本报又冠名郑州至上海的K152/154次列车,大河报这张河南名片随着“大河报号”列车传遍大江南北。(7月15日《大河报》)
自动车冠名重出江湖,各种声音涌潮而来,有网友提出,铁路具有公益属性,不宜过度商业化;动车冠名后,铁路从中受益,应该下调动车票价。赞同者认为,只要不违反公序良俗和商业规则,动车冠名做广告无可厚非;并且有助于冠名企业和铁路双方做大做强品牌,最终受益者还是旅客。
冠名,已成为企业打响品牌的不可或缺的手段。一个品牌,想锁定消费者,只有把握住消费者生活中零碎的时间和空间,以少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回报,而旅客乘车的过程,恰恰是品牌渗透进人们生活的一个良好的时机。
“和谐号”冠名,有利于提升冠名企业的品牌。冠名后,冠名企业和铁路方最终会形成一个新的符号出现,人们潜意识中也会将动车的服务与冠名企业联系起来。动车安全、快捷、舒适的特点和干净、整洁的环境,带给乘客愉快的旅途经历;优质上乘的服务,让旅客在享受旅途的同时,好感油然而生,从而产生积极的联想。由此,冠名企业以少量的投入便获取了最大的回报,更能提升企业、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和谐号”冠名,有利于提升动车的服务质量。一个知名企业,在选择冠名载体时,会考虑这个载体背后的社会责任和企业担当。要想争取到企业的冠名,动车组列车必须靠高的上座率和优质的服务,树立铁路的形象,提升品牌意识。因此,双方不是简单的合作,而是深层次的沟通,相得益彰的相互促进。
“和谐号”在冠名时,只要慎重地选择信誉好的知名企业,按照一定的规范操作,既能提高冠名企业的品牌,又能提升自身品牌。同时,对铁路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也是一种促进,是一种催化剂,最终旅客也从中得到实惠。(刘英)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