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陆续有网友爆料称D6405次动车组冠名“中国联通号”,并大呼“神奇”。记者11日从铁路部门获悉,动车组被冠名确有其事,这是铁路部门为推进走向市场的创新举措。(7月11日中国新闻网)

对交通工具冠名赞助,早已不算新鲜事。严格来说,动车组冠名算不上什么“市场化”创举,相对于民航、公路,采用这种方式已经晚了也慢了很多。而且,冠名是企业的广告行为,只是中国铁路市场化的一种盈利手段,但是,似乎总有这么一个规律,只要涉及到中国铁路的任何举动,就总能引起一些共众的“关心”。

这次不例外,很快有人表示了极大“关心”:“动车既然冠名赚钱了,那是否也该降低票价造福共众了?”他们理直气壮的觉得动车票价高得出奇,又是国有资源,运营亏损了,全民就成了亏损买单人;但如果若盈利了,那就该想到乘客。

其实,铁路在以前就有冠名的举措,这次刚将动车冠名权扩大到动车,就遭到打着“国有资源有福须同享”旗号的某些人来索取福利。铁路作为大众化交通工具,已经承担着很多超越企业自身的公共职能,然而每谈到“票价”问题时,还是总处于被动状态。若再被有心人借以话题利用,就很容易激发了公众情绪,瞬间被看成是“铁老大蛮不讲理”的老问题。

客观来说,公众所盼便宜、安全、便捷的出行,本是无可厚非。而铁路作为企业,特别是亏损企业,只要不靠涨票价蚕食民生盈利,想办法多挣点钱,还是合乎情理,合乎市场化实际,并且冠名本身也不会损耗动车服务质量。但有些人却在一方面反对铁路以市场化的理由涨价,又另一方面又以市场的名义强迫要求铁路“有盈利就该造福消费大众”,这显然是自相矛盾,也形成了一种舆论上的软暴力,逼迫铁路就范而降价。

铁路本是一个大型的人货运输国有企业,“以人为本”宗旨就是它的发展方向,服务就是它的本质属性。但为了更好的提高服务质量和自身运营生存,它不可能去做饮鸩止渴、杀鸡取卵的事,终究还需要一些盈利手段来使其发展壮大的。即使要给予公众福利、社会担当,但也不能总背负越来越多的亏损,还需要在一个盈利正增长期的基础上,努力给予公众增添“福利”。

围观需要理性和理智。个人认为动车“冠名”与“降价”不存在必然联系。所以我们在舆论立场上,不能一面呼吁市场化、一面又成为伪市场化的拥趸,我们可以期待铁路在获得新收入的同时,给予民众和旅客更多的新福利,但不能肆无忌惮的借用这些舆论制造软暴力,把铁路架上道德的高台,逼他们盈亏都为民。铁路发展越好,越造福民众;铁路如果生存都举步艰难,得不偿失的最终还是公众。(杰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