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谐号”动车火了,因为有福建网友爆料,原来的“和谐号”动车组变成了“中国联通号”。记者昨日从铁路部门证实,动车组被冠名确有其事,但所谓的冠名不是将和谐号的外观改变或者不再称为和谐号,只是企业的一种广告形式。(7月13日《新文化报》)

向来“是非”就多的铁路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尤其在铁路实行改制以后。人们关注的原因无非担忧铁路在实行改革后,是否还能保持服务于大众的公益性质。

诚然,从个人角度看,这些关注和担忧都很理所当然。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周围的老头老太们对菜市场的菜价了如指掌。我们是否注意到,这帮老头老太太们有个很统一的生活习惯:即便不买菜,他们每天早上也要去菜市场逛一逛。要是连续下几天雨,他们就会显得格外担忧,嘴里总会念叨,菜价又要涨了,赶紧多买点储备着。因为采摘减少、运输受阻等影响,蔬菜的供应会减少,价格小幅度的上涨是很自然的事。但是,哪怕每斤只涨了1毛钱,他们都会觉察到。这是人们的共性:与自己相关的切身利益,人们往往都比较关注。

对于经常选择火车出行的人们来说,这样的关切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以至于铁路的每一个小转变,都会引来人们的“围观”。此次“和谐号”动车“被冠名”,同样没能逃过热心的关注。

有些人可能会有担心,铁路部门将列车以此种方式“转让”给企业后,是否会出现转“价”给消费者的现象。或许,人们的担忧有些多余。至少在这则新闻里,我们并没看到任何有关“和谐号”被“卖”的字眼。

事实上,火车票价已经19年未涨价,而同行的公路、航空客运却在实时提高票价。网上有一组数据能很好地说明问题:从北京到呼和浩特的大巴车票票价是149元,而北京到呼和浩特的火车票从72元到91元不等;武汉到长沙汽车票是135元,而同样武汉到长沙的火车硬座票价是54元,硬卧下铺才107元。两者相差甚远,更不用说和机票价对比。

票价不涨,是铁路一以贯之的责任,即便是变身为企业,他们也在这么做。承担起作为公共交通运输工具的责任,需要企业的坚守,也需要政府和我们人民大众用心呵护。一个企业只有生存发展了,才有可能肩负社会责任。毕竟,改制为企业的铁路,服务大众的前提是它自己得存活下来。

要想马儿跑得快,还得给马儿吃草。当然,企业要想发展,必须具备人才、资本、市场、管理和环境等五个条件。对于铁路的高额负债,想必大家一点都不陌生。除了自担风险、自负赢亏的企业现状外,铁路还得面对大规模自筹资金的基础建设投资、庞大的日常维护费用、高企的银行还贷等系列压力,这些都促使铁路不得不积极进行改革:货运组织改革、淡季车票打折、开行电商专列等都是一次次有益的尝试。不妨这样理解,此次的动车组“被冠名”也只是改革中的一个探索。因此,我们完全没必要惊讶和小题大做。

换个角度看,动车组“被冠名”后,企业能达到宣传的目的,铁路能实现可观的收益,这是互利共赢的事,何乐而不为呢?对于我们乘车的人来说,获得的或许是一个旅游城市悠久的历史、一个独特的企业文化、某个产品神奇的功效……其实,只要我们的旅程没打折扣,享受到的服务一样高效优质,“冠名”这样的小改变一点都不伤大雅。(文/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