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月1日起,全国铁路将实行新的列车运行图。调整后,全国铁路开行旅客列车总数达到2447对,其中高铁动车占到一半以上,成为铁路运输新主力。然而,天下财经最近一段时间观察发现,虽然暑运即将来临,但是高铁的上座率似乎并不高。(6月16日央广网消息)

近日,“铁路“7.1”调图后,高铁动车要占到旅客列车总对数一半以上,部分高铁车次余票近5成”这条消息,在网络上引发网友广泛关注,相当一部分人认为:高铁上座率跟价格负相关,而铁路宁可让座位大量空着也不对二等座打折降价是一种资源浪费。这种观点看似符合常理:打折就能提高上座率,就减少资源浪费,方便旅客出行。但若真正把铁路作为一个企业,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去分析原因,却并非如此。

首先,我们要清楚,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都属于现代化的公共交通运输方式。而公共运输的客流变化都存在季节性、周期性等特点。如果仅以一个时点、一个时段或一个地区的上座率来判断是否资源浪费,显然过于片面。假如从全天、全年、整个高铁网络的上座率和利用率来看,我想,“资源浪费”这个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其次,“高铁上座率跟价格负相关”这种说法也不客观。打折降价是可以吸引部分客流,但是,是否打折首先考虑的是成本问题。高铁的票价低于七折就要亏本,如果只为了提高上座率盲目打折,不符合成本定价原则。而目前就高铁的速度、舒适度、便捷度,这个定价已经不高了,比如:南京到上海坐大巴要88元,4个小时左右;坐高铁二等座要139.5元,2个小时左右。高铁的优势显而易见,如果再为了争取客流打折降价,也不符合市场定价的原则。

最后,我们应该看到现代交通运输正朝着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国家重点建设由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民用航空组成的快速客运系统。高铁作为逐步为人民接受的一种出行方式,定价更应该符合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不能简单片面的从一个时点的上座利率来评价是否合理,应该从自身成本、市场需求、同类行业水平等多方位综合考虑,做出合理客观的定价和价格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