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行山深处,太焦线上,有一个四等小站,是一个不通公路的站区,这就是孔庄站区。站区周围10公里之内,已无人常住,唯有54名铁路职工仍坚守在这里。

4月19日,在《工人日报》看到关于孔庄的专题报道《54颗道钉》,感动的同时,我在网上搜索到了关于孔庄的系列报道,我了解了“艰苦不怕吃苦,安全即是奉献”的孔庄精神,了解了铁路人敬业、奉献、奋斗、拼搏的精神,孔庄人是千千万万铁路人的缩影。看到近期铁路总公司提出的“安全优质,兴路强国”的新时期铁路精神,这不正是铁路人坚守孔庄半个多世纪的根源和最终追求吗?

孔庄环境恶劣,却处于晋煤外运的黄金通道,咽喉地位和安全之重要也是独一无二。孔庄站日均接发列车154列,平均9分钟接发一趟列车,基本上都是5000吨的大列。站区下辖17公里线路全部在大山中,有道岔24组,桥梁12座,隧道和涵洞64座。山高谷深,桥隧相连,每一米线路、每一处设备、每一块危石,都靠驻守在这里的铁路人守护。孔庄艰苦的条件,使村民逃离了,铁路人却成了最后的留守者,因为咽喉,所以要坚守;因为安全,所以要坚守,半个世纪以来,铁路人矢志不渝地驻守在孔庄站区。

安全,孔庄人视为生命般重要。在孔庄,车务、工务、电务、供电、公安等铁路系统的54名职工,就像54颗道钉,牢牢地守护着孔庄站区列车的运行安全。为了保证线路安全,线路工区工长李泽亮已经9年没有回家过年了;为了保证安全,48岁的捅山工涂郭长已经捅了十几年山,每年的5月到10月,便开始了历时5个月的野外独居生活,他们抬着绳索和沉重的工具,艰难地从陡峭的山坡登上山顶,然后,再从几十米的悬崖上被吊放下来,悬在空中“攀岩扫山”。为了保证安全,很多人在孔庄坚守了20多年,从青春小伙变成中年大叔。这些铁路“哨兵”用自己的坚守,继续书写着连续安全生产半个多世纪的传奇。

翻开中国铁路60多年的发展史,突破极限、鏖战高原的青藏铁路建设;南方冰封坚持运行;地震抢运;战酷暑、斗严寒,抢修线路、检修列车;与风雪较量铲除自然灾害,让呼啸的列车顺利通过……,“安全优质,兴路强国”的铁路精神早已融入铁路人的血液,无私奉献、拼搏进取的精神在铁路人身上时代传承。艰苦的条件,反而成了磨砺铁路精神,历练铁路人队伍的磨刀石。在孔庄,郑州铁路局在这里成立了“郑铁青年教育基地”,“80后”大学生接过接力棒,让“孔庄精神”在手中传承。职工李健,从父亲手中接过守了28年的信号旗,一守就是23年。

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是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正因为铁路人对“安全优质”的坚守,才不断实现着“兴路强国”的铁路梦,也实现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