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新闻 > 铁路评论

筑起万吨运输“脊梁”

2014-05-24 00:14:05来源:用户投稿作者:辛礼柱常乐

“拿压机,把这个接头枕木‘方’一下,一个也不能漏。全局40%的万吨煤炭运输大列要通过全长122.1公里的呼准线外运,这里50公斤/米有缝钢轨线路与万吨大列的运行条件极不匹配,频繁剧烈的冲击造成钢轨磨耗和损伤加剧,线路接头夹板、道岔、曲线钢轨更换周期缩短,给我们增加了检查频次和劳动强度,但我们丝毫不得马虎,干就要把它干好!”

5月20日10时,呼准线72公里500米处,呼和工务段托克托线路车间副主任周学义正带领12名职工顶着烈日对线路进行补强作业,他所说的“方”枕木,是对有缝线路接头处轨枕的位置进行调整,保证受力均匀,防止夹板被压断。“抓紧时间捣固!”只见一名职工左手提压机、右手紧握压机杆,稳稳插入钢轨底部,车间机械化维修工区工长王德随后跟着放上道尺开始读数,“再起点、再起点,好。”作业人员利用压机将钢轨抬到指定高度后,4名职工抡起洋镐在2根钢轨接头前后的8块轨枕空进行捣固作业,先用镐尖穿轨枕底,然后再用镐头一点点夯实。伴着飞溅的火星和扬尘,几个人的背上被汗水浸湿成了一片。“万吨大列对接头的伤害最大,易造成接头夹板裂纹或折断,我们在原来每个接头4面捣固的基础上翻了一倍。”匆匆喝了一口水,王德又继续赶往下一个接头。全线近5000多个接头,他们必须这样一一进行捣固夯实。

“呜——”防护员李来源用力吹响防护喇叭,提醒远处正在作业的职工立刻下道。“最大的风险是人身安全。”车间主任蒋文龙指着手中不时发出“呲呲”杂音的对讲机说道:“由于地处偏远,在这里使用对讲机经常信号不良,加上线路曲线多,信号不好时,我们只能在前后距离施工点3公里左右设置2个远端防护,实在联系不上就用手机,有时一次作业下来得打30多个电话。”

4月份的一天,王德带领10几名职工赶往呼准线116公里至118公里曲线间进行加装绝缘拉杆作业,走了一会儿几名职工突然喊道:“哎,车怎么停了?”原来,雨后的施工便道泥泞崎岖、高低不平,运送料具的卡车无法到达作业区段。“下车卸拉杆!”王德一边跳下车一边指挥职工们搬运料具。大伙肩扛手抬,将拉杆一一搬上6、7米高的线路,再用推车徒步行走1.5公里才到达施工地点。那天,他们连续作业7个多小时才将90多根拉杆安装完毕,天黑才赶回工区。

车间党总支书记樊建国很是心疼:“大伙都跑通勤,只能轮流休息,今天盯在现场的12个人已经20多天没有回家了。”说着,他转向王德:“但是,我们要弘扬‘安全优质、兴路强国’新时期铁路精神,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不断提高线路质量,保证万吨运输安全平稳。”

让他们感到欣慰的是,在连续的奋战中,完成穿枕木206根,安装轨撑1400个、轨距拉杆2100个的任务量,未发生一起设备质量、人身安全事故,筑起了万吨煤炭重载运输的“脊梁”。(辛礼柱常乐)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