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的工作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充满自信的表情……。近日,在《郑州日报》、《大河报》等媒体上同时刊登的一组铁路职工保安全的图片,深深的吸引住了笔者。
图片内容是河南省郑州铁路局月山工务段的“捅山工”,在太(太原)焦(焦作)铁路线上,靠着绳索固定悬垂在半山腰,用手里的钢钎和大锤清除危岩,确保铁路运输畅通和旅客生命财产安全的场景。
由于山区作业条件限制,这些铁路人只能使用最原始的工具钢钎和大锤,靠的全是人自身的力气在奋力的作业。他们脸上灿烂的笑容和清除危岩后的那种惬意表情,让我也感受到了他们对工作的热爱和生活的热情。
图片上捅山工一张张风吹日晒、饱经风霜的脸庞,我陷入了思索,他们为何能甘于寂寞和平凡、不畏艰辛与困苦,在大山里厮守,与岩石溪水为伴,难道他们就不想妻儿老小,就没有牵挂和思念,就不渴望现代化的城市生活吗?回答是否定的,他们也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正常人。为了保证铁路安全畅通,为了旅客安全优质出行,他们放弃了太多,牺牲了太多。
捅山工的作业场景,让我增加了对铁路的了解,对铁路人的理解。他们身上,我似乎又看到了一种闪亮的、一种伴随着几代人成长的无形力量,那就是一直被父辈,乃至更久的前辈们当做至宝的“艰苦奋斗精神”。
这种精神历久弥坚,从铁人王进喜、新中国劳模时传祥、道德模范郭明义,以及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的原保山地委书记扬善洲。他们的身份不同、工作经历不同、个人生活情况不同。但是,他们都把艰苦朴素当做自己人生的座右铭,并积极的践行着,做出了非同寻常的业绩。同时,他们也在影响、教育着身边的人,告诉他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我眼前的铁路人,不过是铁路行业践行“艰苦朴素”的一个缩影,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呼唤艰苦朴素精神,社会健康发展需要艰苦朴素精神,让我们共勉,手挽手、肩并肩的把“艰苦朴素精神”传承发扬好,提升道德水平,为和谐社会创建贡献出我们的力量。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