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武汉三大火车站在清明期间停售站台票,改为发放爱心卡后,一颗细小的石子又激起了社会的大涟漪,站台票,中国铁路沿用多年的秉承亲情的纽带,随着时代的发展最终走向终结,停售站台票的铁路,行为到底该不该?这又是一个纠结的话题。铁路出售的站台票属于时代产物,是一种亲民行为,在特定时代确实被民众接受着,如今虽然取消了,但不代表亲情的纽带在此被掐断,爱心卡的发放更能体现站台浓厚的离别情节。站在客观的立场来看待停售的站台票,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点;

首先,管理是一门庞大的学问,尤其是处在运输紧要的节假日,铁路部门对出行的旅客组织难度空前的加大,如果再考虑到持有站台票的送行亲属,那么这个难度势必会更大,站在民众的立场会怀疑以前为什么能坚持,科技发展到今天就接受不了,其实,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两面性,当今普遍推广的实名制可谓是想从源头堵死车票的意外流失,旅客凭票进站上车,车站的工作人员又增加了一份额外的工作;逐一验票,核对身份证,这份工作量大也辛苦,如果在验票的同时再把站台票和车票加以区分,势必延长旅客进站乘车的时间,也会造成多数旅客的情绪不满,给组织旅客增加不必要的难度。

其次,从安全的角度考虑,如果再延续着站台票的发售,对于那些无票可买的旅客来说,又是一个天赐的良机,通过购买一张站台票就可以轻松上车,又何必在纠结着网络购票,电话购票的繁琐?先上车再补票,就如饭店的先消费后结账,道理是一个道理,事实并非如此,先上车后买票首先是破坏了正常的运输秩序,,固定的载客人数,如果因为突如其来的补票者,额外的人数势必影响行车安全,同时也会造成铁路的资产流失,谁又能确保无票上车的旅客都能自觉的从源头去补票?诚信制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出现太多的无票旅客,原本宽松的空间必然会被占用,也会让持票旅客产生对铁路的抱怨,至少不符合当前社会提倡的和谐节奏。

再者,通过发放爱心卡也可以让铁路部门尽可能的控制送行的人数,确保秩序有条不紊,爱心卡属于可登记,可控制的实名卡,通过发放爱心卡可以避免无票人员乘机钻空子,尽管停售站台票也会给旅客带来诸多不便,尤其是针对老弱病残之类的特殊人群,铁路部门也早已未雨绸缪,配置了相应的辅助设施,设立便捷通道,并且成立了专职的小红帽服务队伍,种种措施确保特殊旅客免除后顾之忧。

沿用了多年的站台票走向终结,对于多数的旅客来说,也许会有一丝遗憾存在,甚至不解,可站在发展的角度,这一步又是必须跨出的,事物的发展总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学会容纳,多一份理解才是当今社会需要的主题。当然,铁路部门也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尽最大努力去完善自己的服务方式,让温馨出行一路伴随着旅客。